技术哲学视角下的“造物”与“拆物”

发布时间:2020-08-09 12:35
【摘要】:以往技术哲学研究比较关注“造物”的意义和问题,对“拆物”的相关问题重视不够。自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对事故机组的安全报废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拆物”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建筑物的拆除、机器的报废到塑料产品、电池等的分解,从地上的废水、废气、固体垃圾的处理到太空垃圾的处理,都涉到“拆物”。不仅“造物”需要智慧,“拆物”也需要智慧。因而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造物”与“拆物”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首先对“造物”与“拆物”进行了语义解析。各种工程技术活动都与“造物”和“拆物”相关,二者都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其目的,而二者的明显差别表现在目的性的不同,“造物”的目的是形成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而“拆物”其目的是消除报废的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在对技术哲学视角下“造物”与“拆物”的概念加以讨论之后,进而对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论证。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造物”是“拆物”的前提,“拆物”是“造物”的必然结果。 人类所造之物必有寿命,“拆物”具有必然性,而二者的脱节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通过分析“造物”与“拆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后工业文明时期的特点和状况,向人们展示这种脱节现象的具体表现,即人类陷入“拆物”的困境。技术不断向复杂化、精密化方向发展,“造物”的难度越来越大,“拆物”也进入更加艰难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寻求走出“拆物”困境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从方法论视角和技术设计的层面寻找途径和方法,提出了“造物”与“拆物”的整体设计理念。这里的“整体”包括多个角度,从过程上看,整个技术设计应该是包括获取原料,制造技术人工物,流通到消费者,到技术人工物的报废,最后将技术人工物的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从要素上看,整个技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生态、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要素。因而,可以把“造物”与“拆物”的整体设计理念理解为“全寿命”设计理念和“全要素”设计理念。 其次,从技术教育和技术管理层面提出相应对策。针对当前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实现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实现“造物”知识与“拆物”知识的结合,实现技术教育与伦理教育的结合。当前的“造物”技术已经形成一个产业链,同时要将“拆物”也形成一个产业链,并且将两个产业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对“造物”与“拆物”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N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勤;;米切姆工程设计伦理思想评析[J];道德与文明;2009年01期

2 杨春艳,于明;一种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技术蓝图规划[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年03期

3 钟志华;;试论“解构—建构”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07期

4 马勤;;浅论技术与人工自然的关系[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7期

5 万劲波,魏巧云;技术评价、技术预见与技术风险的管理[J];科技导报;2002年12期

6 黄继英;海燕;;试论全寿命周期设计技术[J];矿山机械;2006年04期

7 陈昌曙;;技术与生产的联系和区别[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7年04期

8 陈士俊,柳洲;技术管理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从技术的本质谈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1期

9 邹成效;;“技术-环境悖论”与技术自然属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1期

10 傅强;邹晓峰;郜琳琳;;技术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秀武;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87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87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c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