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延怀盆地景观格局动态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30 13:39
  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景观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延怀盆地及其周边区域为研究区,该区域作为北京市西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存在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等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对该区域的景观格局动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以6期landsat系列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目视解译与决策树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解译研究区的景观分布图,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动态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4方面内容:(1)景观类型的面积和结构动态研究,重点分析各种景观类型的比例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2)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分析,重点分析各种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均匀性的变化;(3)景观格局动态过程中关键景观类型的识别研究,该部分将景观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作为一种网络来处理,采用复杂网络的方法识别景观格局动态过程中的关键景观类型;(4)农田景观的空间扩张过程研究,针对第三部分研究中识别的关键景观类型,本文对农田景观的空间扩张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种新的景观扩张指数,该指数以斑块扩张面积和原斑块面积...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区概况
        1.3.1 气候
        1.3.2 水文
        1.3.3 生态敏感区
        1.3.4 多样的景观类型
        1.3.5 社会经济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现状
        2.1.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2.1.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
        2.1.3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2.2 景观格局及动态研究进展
        2.2.1 景观类型面积比较法
        2.2.2 景观格局指数法
        2.2.3 空间统计学方法
        2.2.4 分形理论方法
        2.2.5 景观格局相关模型法
        2.2.6 关键景观类型识别的研究进展
        2.2.7 景观扩张指数研究进展
    2.3 研究区相关的研究进展
        2.3.1 水文
        2.3.2 景观格局
        2.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第三章 基础数据及处理
    3.1 数据源及预处理
    3.2 景观分类体系构建与制图
        3.2.1 景观分类体系及解译标志的构建
        3.2.2 遥感影像的解译与景观制图
第四章 景观动态过程分析
    4.1 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4.1.1 景观类型的面积特征
        4.1.2 景观类型的结构特征
    4.2 景观类型的面积动态分析
        4.2.1 不同时期景观转移矩阵的计算
        4.2.2 景观类型的动态度分析
            4.2.2.1 单一动态度分析
            4.2.2.2 复合动态度分析
    4.3 景观类型的结构变化分析
        4.3.1 缓冲区分析方法
        4.3.2 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
        4.3.3 区位熵
        4.3.4 不同景观类型的结构对比
        4.3.5 景观类型结构的时序变化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景观动态过程中关键景观类型识别
    5.1 复杂网络方法及其适用性
    5.2 关键景观类型的识别
    5.3 小结
第六章 关键景观类型的空间扩张过程研究
    6.1 景观空间扩张模式表达
    6.2 景观扩张指数(LEI)的定义与实现
        6.2.1 斑块水平的LEI定义
        6.2.2 景观类型水平的LEI(MLEI)定义
        6.2.3 景观类型水平面积加权的LEI(AWLEI)定义
        6.2.4 景观扩张指数(LEI)的实现
    6.3 农田景观的空间扩张过程研究
        6.3.1 农田景观的LEI计算
        6.3.2 景观扩张模式的动态演变
        6.3.3 农田景观LEI的动态演变
        6.3.4 MLEI和AWMLEI的动态演变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890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890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