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基于MCR和稳定性模型的东方市景观格局空间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09:11
   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是以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其优化方法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途径。本论文以2010年和2015年东方市景观类型数据为基础,基于MCR和稳定性评价模型对东方市景观格局空间优化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得出如下结论:(1)2010年东方市主要景观类型为乔木林和农用地,其中乔木林是优势景观。2015年乔木林仍是优势景观;红树林景观类型面积最小,分布较集中。2010年至2015年之间,红树林向宜林地和水域景观转化;乔木林面积和斑块数量大幅减少,向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水域转化;宜林地向农用地和乔木林转化。不同景观之间相互转移,景观破碎化程度上升,对景观稳定性影响严重。(2)为了使2010年和2015年景观稳定性和景观格局空间优化研究具有可比性,假设东方市两个时期具有相同景观粒度和分析幅度。适宜景观粒度为120m,景观斑块之间组合状态达到最佳。景观适宜分析窗口3000m,窗口内不同景观属性空间关联性达到最大。(3)2010年东方市景观十分稳定性位于东南部山区,一般不稳定区紧邻城镇和乡村,十分不稳定区位于城区及周边。2015年景观稳定性分区特征与2010年一致,十分稳定区位于东南部山区,但面积有所下降;十分不稳定区位于城镇周边以及昌化江流域,面积大幅增加。2010年至2015年,由于城镇建设不断扩张以及国际旅游岛战略不断推进,东方市景观稳定性整体下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亟需景观格局空间优化,应加大昌化江流域和东南部山区环境保护,以促进山区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和控制城镇和昌化江流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4)2010年东方市共选取64块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东南部山区和大广坝水库附近呈集中分布,西北部昌化江流域有一定数量生态源地分布。2015年共选取48块生态斑块,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山区和昌化江流域。2010年至2015年,生态斑块数量不断下降,由64块下降至48块,总面积减少近7000 hm2,在今后进行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时应优先建设西北部昌化江流域和西部城镇周边生态源地建设,完善该区域生态系统,同时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恢复其生态服务价值。(5)2010年东方市生态廊道共48条,中度稳定区和十分不稳定区分别分布3条和2条的农田生态廊道,一般不稳定区和一般稳定区生态廊道条数分别为18条和25条。2015年共25条生态廊道,其中一般稳定区分布1条水域生态廊道,一般不稳定区和十分不稳定区农用地生态廊道分布较多。2010年至2015年生态廊道对比分析可知,十分不稳定区应重点建设农用地和乔木林生态廊道,加强建设用地生态廊道建设,一般不稳定区重点建设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生态廊道,以提升东方市生态源地功能,贯通景观流通道,促进能量流和养分流,提升区域景观稳定性。(6)2010年东方市不同景观稳定区生态节点共29个,十分稳定区分布1个农用地生态节点,中度稳定区仅有农用地生态节点,一般不稳定区和一般稳定区,生态节点较多,其中农用地生态节点占比最多。2015年东方市不同景观稳定区分布生态节点16个,其中十分不稳定区7个生态节点,农用地生态节点最多;一般不稳定区生态节点9个。2010年至2015年生态节点对比分析可知,应重点建设十分不稳定区和一般不稳定区农用地生态节点,以增强各生态廊道连通性,改善景观生态流运行状态,控制污染物流入其他生态源地,同时加强建设用地生态节点建设,以优化城镇周边生态廊道,实现城市发展与周边环境和谐发展,促进东方市生态廊道功能不断改善,景观流畅通。
【学位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P901
【部分图文】:

遥感影像,数据,目视解译,矢量数据


业科技大学硕±学术学位论文?基于MCR和稳定性模型的东方市景观格局空间水域和其他用地,将7种景观类型矢量数据作为研基础究数据。??取2015年landsatS全波段遥感影像图和分辨率3m的GF1和分辨F2数据为基础,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并参考卫片数据及实际查证整。数据解译方法主要分为计算机解译和目视解译两种。本研究采用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enviS.l环境下,采用决策树分类的行大气校正、感兴趣区的建立、聚类分析、过滤分析等步骤,将东影像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从而实现遥感影像初步解译。其次采用目将初步解译的小斑数据与Google?Earth遥感影像和二调数据进行比并成为7种地类,分别为乔木林、红树林、宜林地、农用地、建设用他用地Pi-wi。??

模型图,模型,距离模型,路径


图2-3最小耗费距轟模型??Fig.2-3The?minimum?cost?distance?model??间中任何单元与生态源地之间某一路径所经过的所和生态源地之间可有多条不同路径,但最小耗费值最称为最小累积耗费路径。生态源地之间的最小累积耗费。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公式如下:??xA)。=1,2,3,…,m;?j=l,2,?3,…,n)?......?(某一点穿越景观基面i到源j的实地距离;Ri是景观i是第i个景观单元到源地的累积耗费值,n为基本的积巧费距离模型(MCR)和景观稳定性模型,在景

粒度,景观,形状指数


图3-1不同粒度景观指数变化??Fig.3-1?Landscape?index?in?different?sizes??由图3-1分析可知,随着景观粒度不断增加,2015年东方市香浓指数、分离??度、斑块密度、聚合度、平均分维数和景观形状指数6项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斑块密度、聚合度、平均分维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随着景观粒度的增加,东方市景观异质性不断下降,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化。香浓??指数和分离度呈现剧烈波动,表明随着景观粒度的增加,东方市景观离散程度和??异质性不断下降。6项指标变化折线呈现下降趋势,但出现明显转折点。根据折??线拐点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选定2015年东方市适宜景观粒度域[90,150]。适宜??景观粒度存在于该粒度域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槐文;孟庆香;宋二红;贺鹏飞;别乾龙;;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2 韩翠玲;谷晓梅;卢德宝;雷琳;;巴江流域近20年来景观格局变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2期

3 宋豫秦,曹淑艳,张力小;试探景观格局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沙漠;2000年S1期

4 甘淑,何大明,党承林;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典型案例区景观格局对比分析[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5 王根绪,卢玲,程国栋;干旱内陆流域景观格局变化下的景观土壤有机碳与氮源汇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3年03期

6 贾宝全,孙鹏森,王国柱,慈龙骏;鄂尔多斯高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伊金霍洛旗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3年03期

7 万鲁河,王芳,藏淑英;二龙山水库流域景观格局研究[J];植物研究;2003年01期

8 郭跃东,何岩,邓伟;洮儿河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的形成及水环境效应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6期

9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胡远满,问青春,王绪高,徐崇刚,李月辉,贺红仕;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10 陈士银,周志翔;小尺度下湛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植被恢复对洪雅县景观格局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2 赵军;平原河网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多尺度环境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凯;多尺度的景观空间关系及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的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汪雪格;吉林西部生态景观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乔志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仇恒佳;环太湖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优化设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娜;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调蓄功能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贾丹;延庆风沙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许晓波;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景观格局与典型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玲;江苏东台围垦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茜彧;城区经济发展与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罗艳;基于ANN模型的元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长青;基于不同丘陵类型的三生用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徐磊;龙海市耕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6 林明雪;基于RS和GIS普兰店市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宋金蕊;庆阳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8 刘媛媛;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9 阿迪力江·库尔班;近20年来喀拉库勒湖区景观动态变化与驱动力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10 田媛;西湖两堤三岛景观格局及其植物景观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3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83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3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