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陕西松类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2 09:07
【摘要】:本研究以陕西省松类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气候梯度为主线,探讨了松类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汇效应,分析陕西省松类林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差异。主要研究了松类林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以及影响因子。对各部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树种不同林龄、同一树种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逐渐减小。 陕北:油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464、8.694、13.451、9.348g·kg~(-1)。油松幼龄林到近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近熟林至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小。 陕南:马尾松中龄林、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42、7.197g·kg~(-1)。马尾松中龄林到成熟林的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油松幼龄林、近熟林、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676、9.157、6.232g·kg~(-1)。油松林幼龄林到过熟林的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增加后减小。 华山松人工幼龄林、人工过熟林、天然中龄林、天然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942、18.118、5.345、11.748g·kg~(-1)。人工华山松从幼龄林到过熟林的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华山松在过熟林阶段,人工林比天然林更有利于有机碳含量的积累;天然华山松在中龄林到过熟林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关中地区:油松幼龄林、中龄林、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2.637、11.957、13.602g·kg~(-1)。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从幼龄林至中龄林减小,中龄林至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2)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一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树种不同林龄、同一树种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先减小后增大,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集中于0-50cm,在土壤总有机碳密度中所占比例较大。 陕北:油松林从幼龄林到成熟林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先增加后减小,近熟林出现最大值100.730t·hm~(-2),,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为72.473t·hm~(-2),高于幼龄林68.090t·hm~(-2)、中龄林69.593t·hm~(-2)。 陕南:马尾松中龄林(44.761t·hm~(-2))到过熟林(58.945t·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人工华山松幼龄林(70.233t·hm~(-2))到过熟林(167.284t·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天然华山松中龄林(50.269t·hm~(-2))到过熟林(107.466t·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 油松从幼龄林到过熟林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先增加后减小,近熟林出现最大值87.340t·hm~(-2),但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54.617t·hm~(-2)仍高于幼龄林48.095t·hm~(-2)。 幼龄林、过熟林阶段,华山松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高于油松;中龄林阶段,油松落叶松有机碳密度高于马尾松;过熟林阶段,人工华山松有机碳密度高于自然华山松。 关中:油松类林从幼龄林到过熟林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先减小后增加,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为109.273t·hm~(-2),幼龄林次之98.353t·hm~(-2),中龄林最小为90.830t·hm~(-2)。 对陕北、陕南、关中有机碳密度比较,结果为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关中>陕北>陕南;其中关中与陕南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P<0.05),陕北分别与陕南、关中差异不显著。 (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陕西省范围内,土壤碳密度与全氮、细根生物量、降雨、海拔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平均容重、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2 张金屯;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3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4 王绍强,周成虎,刘纪远,李克让,杨晓梅;东北地区陆地碳循环平衡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5 程先富,史学正,于东升,潘贤章;兴国县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6 刘华,雷瑞德;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4期

7 袁道先;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资源环境效应[J];第四纪研究;2001年03期

8 王绍强,刘纪远;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9 王义祥,翁伯琦;福建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J];福建农业学报;2005年01期

10 李玉强;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移小勇;;土壤温度和水分对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溪竹;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周转[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4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24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4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