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盐碱农田全年候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变化及其微生物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17:53
【摘要】: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小的变化会对大气CO2浓度产生重要的作用,继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有机碳库包括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活性碳库,对惰性碳库的研究相对较少。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有机碳变化的重要指标,惰性有机碳主要贡献于碳库储存。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有机碳的分解和累积。研究季节性冻土区盐碱农田全年候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的变化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是碳循环的新问题。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盐碱土区之一,位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东北样带,是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可以通过影响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有机碳循环过程。本研究以该区盐碱农田土壤为对象,将野外样品采集、土壤室内分析测试、分子生物学技术、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揭示非生长季和生长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探究微生物对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的作用。结果表明:(1)盐碱水田、旱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轻组有机碳(LFOC)、活性有机碳(AS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含量在相同土层深度随盐碱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盐碱水田、旱田土壤DOC含量在冻结初期升高,并在冷冻期达到最高,在完全融化期降低,MBC含量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水田土壤LFOC、ASOC及ROC含量在冻结初期和冷冻期无明显变化,在完全融化期升高。旱田LFOC、ASOC、ROC含量在冻结初期有所升高,冷冻期无明显变化,完全融化期升高。非生长季水田、旱田DOC含量占SOC的比例(DOC/SOC)变化一致,即在冻结初期升高,在冷冻期达到最大值,在完全融化期降低,而MBC含量占SOC的比例(MBC/SOC)变化趋势正好相反。非生长季水田各土层LFOC含量占SOC的比例(LFOC/SOC)在冻结初期、冷冻期无明显变化,在完全融化期升高。非生长季旱田LFOC/SOC无一致的变化规律。非生长季水田、旱田各土层ASOC、ROC占有机碳的比例(ASOC/SOC,ROC/SOC)无统一变化规律。(2)生长季水田土壤DOC含量在幼苗期、分蘖期降低,在灌浆期、完熟期升高;MBC含量在幼苗期、分蘖期升高,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在完熟期降低;LFOC、ASOC含量在幼苗期、分蘖期降低,在灌浆期升高,在完熟期降低;ROC含量在幼苗期不变,在分蘖期降低,在灌浆期升高,在完熟期无明显变化。生长季旱田土壤DOC、MBC、LFOC、ASOC、ROC含量在幼苗期、分蘖期升高,在灌浆期、完熟期降低。生长季水田DOC/SOC在幼苗期、分蘖期降低,在灌浆期、完熟期升高;MBC/SOC在幼苗期、分蘖期升高,在完熟期下降;LFOC/SOC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ASOC/SOC在幼苗期、分蘖期持续降低,在灌浆期升高,在完熟期又降低;ROC/SOC在幼苗期、分蘖期逐渐升高,在灌浆期降低,在完熟期升高。旱田DOC/SOC在幼苗期、分蘖期升高,在灌浆期、完熟期降低;MBC/SOC在幼苗期、分蘖期升高,在完熟期下降;LFOC/SOC、ASOC/SOC无统一的变化规律;ROC/SOC变化规律不一致,但基本都在灌浆期达到最大。(3)水田、旱田非生长季土壤细菌PLFA、真菌PLFA、放线菌PLFA及微生物总PLFA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即在冻结初期降低,在冷冻期降至最低,在完全融化期升高。非生长季水田、旱田各土层细菌PLFA占微生物总PLFA(细菌PLFA/总PLFA)含量的比例在冻结初期升高,在完全融化期降低。水田、旱田各土层真菌PLFA占微生物总PLFA含量的比例(真菌PLFA/总PLFA)在冻结初期、冷冻期降低,在完全融化期升高。水田、旱田放线菌PLFA占微生物总PLFA含量的比例(放线菌PLFA/总PLFA)无一致的变化规律。水田和旱田真菌PLFA与细菌PLFA的比例(真菌PLFA/细菌PLFA)在冻结初期和冷冻期降低,在完全融化期升高。(4)生长季水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PLFA含量变化一致,即在幼苗期、分蘖期、灌浆期持续升高,在完熟期降低。旱田各土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PLFA含量在幼苗期、分蘖期升高,在灌浆期、完熟期降低。生长季水田细菌PLFA/总PLFA在幼苗期、分蘖期、灌浆期降低,在完熟期升高;真菌PLFA/总PLFA无一致的变化规律;放线菌PLFA/总PLFA自幼苗期至灌浆期有升高趋势,在分蘖期或灌浆期达到最大,在完熟期降低;生长季水田真菌PLFA/细菌PLFA无统一的变化规律。生长季旱田细菌PLFA/总PLFA及放线菌PLFA/总PLFA无一致的变化规律;真菌PLFA/总PLFA在幼苗期、分蘖期升高,在灌浆期降低。旱田真菌PLFA/总PLFA在幼苗期、分蘖期升高,在灌浆期降低。生长季水田、旱田真菌PLFA/细菌PLFA均无一致的变化规律。(5)盐碱胁迫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进而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和有机质的降解,盐碱程度越高,有机碳的周转速率越慢。无论是非生长季还是生长季,盐碱程度越高、土壤深度越大,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PLFA的季节性变化量越小。(6)非生长季水田DOC含量与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PLFA含量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MBC、LFOC、ASOC、ROC分别与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PL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生长季水田DOC、MBC、LFOC、ASOC、ROC含量分别与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PL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生长季与非生长季旱田DOC、MBC、LFOC、ASOC、ROC分别与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PL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7)生长季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非生长季土壤微生物活性不仅影响该季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的变化,而且对下个生长季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有潜在影响。
【图文】:

吉林西部,地理位置


地处松嫩平原南侧,科尔沁草原东部,包括白城、松原两个地级市,其下共下辖 10 个行政区[251](图2-1),其中松原市下辖宁江区、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市,白城市下辖洮北区、镇赉县、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图 2-1 吉林西部地理位置图[8]2.1.2 气候条件吉林西部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252],春季降雨较少,升温较快,蒸发量大,,4、5 月份蒸发量几乎达到全年蒸发量的一半;夏季温度也是全年最高(图 2-2),6 至 8 月份降雨量超过全年降雨量的一半(图 2-3)。秋季天气晴朗,昼夜温差较大,持续时间短暂。冬季寒冷漫长,降雪较多,空气干燥。

地貌图,吉林西部,地貌图


图 2-4 吉林西部地貌图[253]2.1.4 土壤类型与主要粮食面积从图 2-5 可以看出,吉林西部的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盐土、碱土等。黑土主要分布于东部,腐殖质含量较高,多为肥沃农田。黑钙土和淡黑钙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土壤有机质相对较多。盐碱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沙丘绵延,地势较低处常有盐碱泡沼出现,周围分布碱化草甸土或盐土,表土层下存在暗碱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雨坤;张静妮;杨殿林;陈秀蓉;张天瑞;赵建宁;赵帅;;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J];草业学报;2011年04期

2 ZHANG Chao;LIU Guo-bin;XUE Sha;XIAO Lie;;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年11期

3 毕明丽;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张璐;徐永刚;;利用PLFA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4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a Sequence of Copper-Polluted Soils[J];Pedosphere;2011年02期

5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verse Land Use Systems: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Biolog,DGGE,and PLFA Analyses[J];Pedosphere;2008年05期

6 闫浩;黄懿梅;蒋跃利;赵彤;;宁南山区两种灌木林土壤矿化过程中PLFA指纹季节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8期

7 徐幼平;蔡新忠;祝小祥;;水旱作物轮作田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法比较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5期

8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rofiles of Chinese Red Soils with Varying Fertility Levels and Land Use Histories[J];Pedosphere;2001年02期

9 白震;张旭东;何红波;闫颖;侯松嵋;陈盈;解宏图;;长期氮肥施用对农田黑土NLFA与PLFA特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年04期

10 吴则焰;林文雄;陈志芳;刘金福;方长旬;张志兴;吴林坤;陈婷;;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J];林业科学;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挺;戴沈艳;钟文辉;申卫收;;长期施肥对种玉米红壤微生物PLFA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薛凯;齐鸿雁;张洪勋;;应用PLFA方法比较分析我国农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信息[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顾海萍;汪海珍;吴建军;徐建明;;PLFA方法应用于土壤中大肠杆菌O157:H7鉴定的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The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to Abiotic Stress Imposed by Excess Copper[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龙波;刘丛强;涂成龙;刘文景;刘宝剑;崔丽峰;灌瑾;;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剖面(黄壤、石灰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永山;范巧兰;陈耕;陈萍;;利用PLFA方法研究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世朋;;土壤中钙、铁/铝结合的有机碳变异规律性的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兴;李松筠;夏巧玲;董骥;;矿物岩石中有机碳、总碳电导测定法[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2)[C];1989年

9 张志明;;长效碳酸氢铵增加植物体有机碳固定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薛凯;罗海峰;齐鸿雁;张洪勋;;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汞对黑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豪;盐碱农田全年候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变化及其微生物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李栋;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沉积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的重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吴愉萍;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国盛;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5 吴华勇;土壤活性颗粒对细菌吸附及活性影响的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燕;基于PLFA技术林地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张红霞;PLFA对清香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及产酯酵母的筛选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炳学;黄土区不同年限典型人工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李范;磷脂脂肪酸(PLFA)鉴定系统的功能拓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郑智;水分、pH和秸秆对滨海盐土微生物多样性和PLFA组成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6 刘叶;泥滩环境下芦苇有机碳降解的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段茂庆;抬田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影响及评价[D];南昌工程学院;2016年

8 丁薇;高原湖泊陆源有机碳的输入及其碳同位素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9 李晓莎;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10 赵晨英;乳山湾近海与黄渤海溶解氧、有机碳、氮和磷的循环与收支的关键过程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本文编号:2616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16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b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