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土壤—植物系统中铀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模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13 17:36
  本论文围绕土壤-植物系统研究了铀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模型,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影响土壤铀赋存形态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向日葵、紫菜苔和蚕豆3种典型富集植物的吸收富集特性;最后分析了土壤-向日葵系统中的生物有效性,初步探究了铀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外源铀污染处理下(0、25、50、100 mg/kg)、不同处置时间(30、60、90、120 d)和不同营养土占比(10%、20%、30%、40%)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铀赋存形态及总量的影响:营养土占比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大,pH与营养土占比呈负相关、在40%时的均值为5.11,而有机质、总氮与营养土占比呈正相关,在40%时的均值为44.16、2.95 g/kg,总磷和总钾随营养土占比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外源铀污染浓度对于铀赋存形态及总量影响最大,不同的铀赋存形态的均值都在100 mg/kg时达到最大,分别为0.038、12.54、16.97、9.58和43.54 mg/kg。(2)不同外源铀污染处理下,向日葵、紫菜苔、蚕豆3种典型富集植物在不同生长时间下(30、60、90、120 d)铀的富集特征不同,其中向日...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1.2.2 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吸收积累机理
    1.3 铀在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有效性
        1.3.1 铀污染土壤的来源
        1.3.2 铀污染土壤赋存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
        1.3.3 铀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铀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场地与材料
        2.2.2 实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外源铀浓度、处置时间和营养土占比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2 外源铀浓度、处置时间和营养土占比对铀赋存形态的影响
        2.3.3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铀赋存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富集植物在铀胁迫下吸收富集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3种典型富集植物地下部和地上部干重的动态变化
        3.3.2 3种典型富集植物各器官及地下部、地上部铀含量的动态变化
        3.3.3 3种典型富集植物富集处理下,铀残留浓度及土壤铀赋存形态动态变化
        3.3.4 3种典型富集植物对铀的动态富集特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铀在土壤-向日葵系统的迁移规律及模型初探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铀赋存形态与向日葵的生物有效性
        4.3.2 铀在土壤-向日葵迁移模型的构建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73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873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5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