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对稻田周边水生生态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

发布时间:2023-10-11 23:53
  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广泛应用于农业上控制各种真菌病害,易直接或间接残留于水沉积物中,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可能会造成损害,从而最终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本论文通过化学物质加标沉积物法分别探究两种杀菌剂对底栖动物的慢性毒性效应,构建标准室内微宇宙试验系统研究两种杀菌剂与沉积物绑定时对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根据室内单物种毒性试验构建了8种底栖动物对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计算对淡水底栖生物的5%危害浓度(HC5),结果显示:(1)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对95%受试的底栖动物无显著危害的作用浓度(HC5)分别为0.53 mg/kg和0.40 mg/kg。(2)多齿新米虾、河蚬、霍甫水丝蚓和苏氏尾鳃蚓的累计概率较低,对苯醚甲环唑表现较为敏感。其中多齿新米虾对苯醚甲环唑最敏感,NOEC28 d=0.28 mg/kg;(3)河蚬、日本医蛭、霍甫水丝蚓和苏氏尾鳃蚓对咯菌腈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其中河蚬对咯菌腈最敏感,NOEC28 d=0.4 mg/kg。2、在室内构建了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为主的微宇宙试验,结果表明:(1)枝角类动物对两种杀菌剂均表现出较高的...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表格
1 文献综述
    1.1 杀菌剂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1.2 底栖动物与沉积物-水交界面的关系
    1.3 杀菌剂影响底栖动物与沉积物-水交界面
        1.3.1 杀菌剂进入体系与沉积物的相互作用
        1.3.2 杀菌剂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1.3.3 基于沉积物-水体系暴露杀菌剂对底栖动物的效应
    1.4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1.5 苯醚甲环唑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效应研究
    1.6 咯菌腈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效应研究
    1.7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底栖生物鉴定与室内培养
    2.1 底栖生物采样
    2.2 底栖生物分类
    2.3 四种底栖生物(种)鉴定
    2.4 底栖生物驯养
3 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在加标沉积物-水系统的单物种试验
    前言
    3.1 试验方法
        3.1.1 加标沉积物-水系统构建
        3.1.2 试验培养箱改造
        3.1.3 单物种毒性试验
            3.1.3.1 试验生物
            3.1.3.2 试验方法
        3.1.4 沉积物-水系统中农药残留检测
            3.1.4.1 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标准曲线制作
            3.1.4.2 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在沉积物-水系统中的回收
            3.1.4.3 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回收方法的准确度
        3.1.5 沉积物参数及水质参数检测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在沉积物-水系统中的残留
        3.2.2 咯菌腈在沉积物-水系统中的残留
        3.2.3 水质参数
            3.2.3.1 咯菌腈在水-沉积物单物种试验水质参数
        3.2.4 单物种毒性试验结果
        3.2.5 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的敏感性分布曲线(SSDs)
    3.3 讨论与小结
4 苯醚甲环唑与咯菌腈的微宇宙试验
    4.1 试验方法
        4.1.1 微宇宙系统建立
        4.1.2 受试化学品浓度设置及检测方式
        4.1.3 水质理化系数及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测定
        4.1.4 生物样品采集及检测
        4.1.5 数据分析
    4.2 苯醚甲环唑微宇宙试验结果
        4.2.1 苯醚甲环唑在沉积物-水微宇宙系统中的浓度变化
        4.2.2 苯醚甲环唑对水质参数的影响
        4.2.3 苯醚甲环唑对沉积物-水系统物种丰度的影响
        4.2.4 苯醚甲环唑对沉积物-水系统物种群落的影响
    4.3 咯菌腈微宇宙试验结果
        4.3.1 咯菌腈在沉积物-水微宇宙系统中的浓度变化
        4.3.2 咯菌腈对水质参数的影响
        4.3.3 咯菌腈对物种丰度的影响
        4.3.4 咯菌腈对种群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个人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853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853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