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黄河宁蒙段粗泥沙特征及物源示踪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3 21:21
  黄河,四渎之宗百河之首,历史上善徙善决,泛滥频繁,由于河情特殊,复杂难治。特别是其上游宁蒙段穿越大片沙漠,风沙水沙交互强烈,形成了典型的沙漠宽谷和冲积河道,游荡性极强。近50年来,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增强的共同影响下,该段河道泥沙淤积严重,致使河槽萎缩,行洪行凌能力降低,迅速成为―地上悬河‖,其潜在的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对淤积在河床与滩地之上的泥沙及其潜在源区进行详细系统地研究,是防止河道淤积进行生态修复的前提,可以为实施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系统采集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砂质河道不同地貌部位和沉积单元(河床、河漫滩、漫滩沼泽与湖泊等)的沉积物,同时对河流泥沙主要潜在源区(陇西黄土高原、腾格里沙漠、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十大孔兑流域)的地表沉积物进行了大样本系统地采集,通过粒度、矿物学、SEM与地球化学元素等岩矿理化指标的测试分析,获取了该段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物化特征,初步建立了该段黄河粗泥沙示踪识别指标。同时基于端元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定量估算了不同源区对河流泥沙的贡献率。并根据钻孔岩芯沉积物,探讨了历史时期河套段的泥沙特征和物源变化规律...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河流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相关研究
        1.2.1 河流沉积物粒度的基本性质
        1.2.2 河流沉积物粒度沿程细化研究
        1.2.3 黄河沉积物粒度特征研究
    1.3 河流沉积物物源示踪的研究进展
        1.3.1 示踪方法在河流中的应用
        1.3.2 河流泥沙物源贡献率的定量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地貌与地质概况
    2.2 黄河宁蒙段河道特征与水沙关系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考察与样品采集
        2.3.2 实验方法与分析
第三章 黄河宁蒙段河道泥沙与潜在源区物质特征
    3.1 黄河泥沙粒度特征
        3.1.1 河床泥沙粒度特征
        3.1.2 河漫滩泥沙粒度特征
        3.1.3 河道泥沙与临近沙漠、支流物质粒度特征对比研究
    3.2 黄河河道与潜在源区物质电镜扫描特征
        3.2.1 河床泥沙石英颗粒结构特征
        3.2.2 沙漠和主要支流沉积物的石英颗粒形态特征
    3.3 黄河河道与主要源区物质重矿物特征
        3.3.1 黄河现代河道粗泥沙重矿物特征
        3.3.2 临近沙漠和支流沉积物重矿物特征
    3.4 黄河河道与主要源区物质的化学元素特征
        3.4.1 常量与微量元素
        3.4.2 稀土元素特征
        3.4.3 化学风化指数
        3.4.4 矿物成熟度
第四章 黄河宁蒙段粗泥沙来源示踪研究
    4.1 粒度指标物源示踪研究
    4.2 石英颗粒物源示踪研究
    4.3 矿物学物源示踪研究
        4.3.1 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指示
        4.3.2 轻矿物与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指示
    4.4 化学元素物源示踪研究
        4.4.1 示踪元素及物源指示意义
        4.4.2 元素比值及物源指示意义
第五章 基于端元混合模型的黄河粗泥沙来源定量估算
    5.1 端元混合模型
        5.1.1 判别因子的提取
        5.1.2 模型的建立
    5.2 粗泥沙来源的定量估算
        5.2.1 基于二端元模型的粗泥沙来源定量估算
        5.2.2 基于多端元模型的粗泥沙来源定量估算
第六章 河套盆地黄河河道淤积泥沙的历史变化
    6.1 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研究
        6.1.1 后套盆地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6.1.2 前套盆地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6.1.3 钻孔沉积物与现代表层泥沙粒度特征对比研究
    6.2 钻孔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6.2.1 钻孔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6.2.2 原位X荧光扫描结果校正
        6.2.3 钻孔沉积物历史变化与示踪指标
    6.3 钻孔沉积物物源贡献率的定量
        6.3.1 端元判别
        6.3.2 历史时期十大孔兑对黄河粗泥沙贡献率的定量估算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833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833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e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