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景谷6.6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01:40
【摘要】:为了研究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N23.4,E100.5)孕震过程的波速变化特征,本文分别采用多台和达法、单台单震法对景谷地震孕震区的波速比随时间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孕震区及周围区域(N22~24,E100~102)在2008年10月至2016年9月时间段内的平均波速比,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N23~24,E100~101)计算同样时间段内的平均波速比,并对其震前和震后地震射线覆盖范围进行分析,排除射线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平均波速比在景谷地震前一年降低,在临震前恢复,并且在2014年12月6日5.8、5.9级余震后短暂恢复,并于2015年11月14日4.6级余震后恢复。其次,运用基于重复地震研究思路的单台单震法,对地震射线穿过孕震区的震丛-台站对的波速变化研究发现:对于震丛到台站的射线穿过孕震区或者同属景谷断裂的波速比和视速度震前一年开始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低值区,在临震前恢复。同时,由于景谷地震周围震丛在震后地震数量骤减,本文通过研究景谷余震序列到周围5个不同方位台站波速变化来研究景谷地震后震源区及临近地区的波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后波速比经历震后初期较大的变化后出现短暂时间(半个月左右)恢复初值后又出现低值,在2014年12月6日强余震发生前,波速比出现上升,直至2015年11月14日景谷4.6级强余震发生后完全恢复。同时计算得到的每个震丛—台站对的视速度,发现视速度变化较波速比变化明显。本文研究得到的两个个主要结果:景谷地震前波速变化特征为:下降—临震前上升—发震后恢复,景谷6.6级地震震源区及邻近区域震前出现了较明显的持续1年左右的波速比低值过程(约1.2%的变化);景谷主震后,在下一次强余震发生前,波速比出现下降—低值区—临震前回升—地震发生的过程,对震后余震震情判断有一定参考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5.31
【图文】:

区域分布,青藏高原东南缘,景谷,大地震


云南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逦逡逑区所在的永平镇地区主要发育有NE向和NNX-SN向的两组断裂带。其中NE向断裂带逡逑的规模更大,SN向断裂带规模相对较小,且大多被NE向的断裂带阻截,本次景谷逡逑地震震中位于这两组断裂带交界地区形成的小区域盆地中,根据景谷地震的余震逡逑序列分布呈NW向线性分布,主体分布于西北较浅东南端较深等特征,说明此次地逡逑震为右旋走滑地震。逡逑在区域分布方面,景谷地震发生的兰坪-思茅地块为喜马拉雅构造带的青藏逡逑高原的东南缘区域,此地块内部运动主要为多断块的旋转和拉伸。此此景谷地震逡逑是在印度板块挤压欧亚板块的大背景下,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溢出与杨子块体逡逑作用形成的。逡逑

和达法,台站,地震波射线,地震震源


云南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震由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多个台站记录到的平均波发生时刻从震源到多个台站的一定范围内地下地震发生时有完整直达波震相记录到此次地震的精度和稳定性越好|25]。逡逑的影响因素有:震相数据的判读精度,记录到震每次拟合计算的地震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空间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海春;尤捷;陶小三;王恒知;;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和景谷地震的震害对比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2 周晨;周连庆;张正帅;赵翠萍;;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研究[J];地震;2015年03期

3 翁钊强;梁向军;吴昊昱;刘林飞;李丽;;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J];中国地震;2015年01期

4 梁向军;刘林飞;李丽;孟晓琴;;山西地区的波速比(V_P/V_S)特征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14年02期

5 李艳娥;王林瑛;郑需要;;汶川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的再研究[J];地震学报;2014年03期

6 隗永刚;陈学忠;郭祥云;蔡一川;王恒信;;芦山7.0级地震前单台波速异常变化研究[J];地震;2014年02期

7 王林瑛;李艳娥;郑需要;王生文;;芦山M_S7.0强震前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J];地震学报;2014年01期

8 张博;冯建刚;张辉;姜佳佳;;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序列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9 袁桂琴;熊盛青;孟庆敏;周锡华;林品荣;王书民;高文利;徐明才;史大年;李秋生;;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地质学报;2011年11期

10 王林瑛;李艳娥;李芳;李广平;张天中;包淑娴;苏金蓉;;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和视速度变化特征的研究[J];地震学报;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2738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38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2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