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28 06:12
【摘要】: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逐渐加强影响下,黄河中游流域下垫面不断发生变化,进而致使其产汇流机制转换更为复杂。本研究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中课题2“黄河流域多尺度洪水泥沙产输沙机制与模拟”之专题3“下垫面变化对产汇流机制及产输沙作用”为研究依托,在分析黄河中游产汇流模式基础上,基于不同产汇流模块构建对适用于下垫面变化状况下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对典型流域的洪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运用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汾河上游静乐站控制流域和岔巴沟流域分别调用不同的产汇流模块对其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评定分析,验证构建模型的适用性。本项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洪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也进一步丰富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查阅有关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条件变化有关研究成果,分析下垫面变化状况下黄河中游产汇流模式。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河中游产流模式任以超渗产流模式为主,随下垫面条件不断的变化,黄河中游某些流域的产流模式发生转变,局部产流转变为蓄满—超渗混合产流模式。2、考虑黄河中游下垫面条件变化状况,构建基于模块化思想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产流模块中考虑超渗产流和蓄满—超渗混合产流两种产流模式,汇流模块中考虑适用性较广的无因次单位线和等流时线法计算坡面汇流。将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河中游典型流域进行应用,并对其模拟精度进行评定分析,验证其适用性。3、构建的水文模型在汾河上游静乐水文站控制流域应用结果表明,在该流域1980~1998年阶段调用模型的超渗产流模块进行模拟,结果比较满意,达到了乙级预报水平,而混合产流模块在这一阶段结果相对较差。而在1999~2014年模拟预报时调用混合产流模块,模拟结果较理想,为乙级预报精度。表明,静乐站控制流域随着下垫面条件的变化,产流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4、模型在岔巴沟流域进行应用,除洪号为060730场次洪水模拟结果较差外,其他场次洪水模拟结果相对较理想。究其原因并不一定是本研究所构建水文模型不适用于该地区,在该流域洪水场次选取的过程中由于收集到的资料限制,可挑选的洪水场次较少,选取过程主观性影响较大,因此模型在该流域应用有待进一步深究。
【图文】:

结构图,分布式水文模型,结构图,降雨量


3 基于产汇流模块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18图 3.2 分布式水文模型结构图3.2 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由于在水文预报和水文分析中,,所用的降水量必须是面降雨量,而雨量站点观测到的降雨量是点降水量,因此需要将雨量站测定的点降水量进行转化处理为面降雨量。目前面降雨量处理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等雨量线法、泰森多边形法、距离平方倒数法等,本研究中采用泰森多变边形法[93]按照各站点位置划分多边形进行权重计算出流流域平均面降雨量。在本研究中泰森变形的面积权重系数计算是基于 ArcGIS 软件中的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得到。在计算流域上导入各雨量站经纬度,通过 ArcGIS 软件绘制出多边形的分布,进而计算出各泰森多边形面积。流域面平均降雨量计算公式为

模式图,混合产流,模式


曲流域会发生产流的面积划分为 与 1 上发生的降雨强度大于流域土壤下渗能径流,而在 面积上,时段内流域上生地表径流,下渗量先补充土壤含水量,径流,称为蓄满产流。由于在黄河中游,初始土壤含水量也不同,下渗水量也蓄水容量曲线将流域计算产流面积划分达到田间持水量,此时降雨全部产流,大,降雨的下渗量必须首先满足土壤缺图 3.3 混合产流模式示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3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昌明;李军;王中根;;水循环综合模拟系统的降雨产流模型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2 邸富宏;;基于MODIS的近10年来汾河上游植被动态变化监测[J];林业资源管理;2015年04期

3 尚瑞朝;王娟;;HIMS系统模型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15年04期

4 吕继强;沈冰;李怀恩;姜毅;;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黄河上游河源区为例[J];水力发电学报;2015年04期

5 陈会丽;杨小柳;;一个三参数的降雨径流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水文;2015年02期

6 邹霞;宋星原;袁迪;刘佳明;张素琼;;基于地貌瞬时单位线的缺资料小流域水文预报[J];人民黄河;2015年01期

7 刘晓燕;刘昌明;杨胜天;金双彦;高亚军;高云飞;;基于遥感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2014年11期

8 李二辉;穆兴民;赵广举;;1919—2010年黄河上中游区径流量变化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9 胡彩虹;王金星;李析男;;蓄满—超渗兼容水文模型的改进及应用[J];水文;2014年01期

10 张亦弛;刘昌明;杨胜天;刘晓燕;蔡明勇;董国涛;罗娅;;黄土高原典型流域LCM模型集总、半分布和分布式构建对比分析[J];地理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昂;黄河源区汛期径流模拟与预测[D];清华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照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汾河流域入黄径流影响分析[D];郑州大学;2016年

2 郝韵;HEG-HMS水模型在乌梁素海东部流域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黄凯旋;洪水预报模型的参数优选与实时校正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云;流域洪水过程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响应分析[D];郑州大学;2012年

5 冯艳;变化条件下小理河流域产汇流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陶新;黄河小花区间洪水预报模型研究及软件系统开发[D];河海大学;2007年

7 池宸星;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产汇流特性变化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3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43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4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