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水平向强震动记录自适应基线校正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9
【摘要】:强震动记录经历了从模拟记录到数字记录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强震动记录数据处理是从记录中去除误差获得准确地震动信息的最重要步骤之一,而基线校正是强震动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基线校正方法对从强震动记录获取到永久位移的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现有方法从最早的主观经验方法到现在发展出了一些自适应的方法,但在永久位移的获取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计算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从水平向强震动记录中直接获取水平面内永久位移这一问题,本文在总结现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算例分析,提出一种自适应强震动记录基线校正方法。论文基于集集地震、汶川地震和尼泊尔地震三次典型大地震事件获取的大量近场强震动数据,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基线校正方法中参数选取对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三次典型地震中近场台站的水平向永久位移。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现有国内外基线校正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基线偏移的原因非常复杂,针对不同的地震事件,基线偏移的原因并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强地面运动引起的强震动记录仪位移。结合基线偏移的原因和地震事件前后记录的基本物理意义,本文归纳总结了现有基线校正方法的处理标准,即地震事件前后加速度时程应收敛于0值,速度时程收敛于0值,位移时程在地震事件前收敛于0,地震事件后收敛于一个确定值。结合算例论述了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现有基线偏移处理方法可分为滤波方法、基线模拟方法和实验方法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当中基线模拟方法应用最为广泛,数据处理效果最为优良。基线模拟方法中又分为单参数方法、双参数方法和多参数方法,三种方法各有优势,以单参数和双参数方法应用最广。单参数方法处理效率高,使用简洁,双参数方法处理效果佳,便于进行自动化处理。(2)在对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水平永久位移的基本物理性质,提出了基于角度变化多次校正拟合的处理方法,采用MATLAB程序将待校正记录划分为多个不同的校正区间多次校正并对结果进行概率统计分析。得到较为确定的水平向永久位移并基于永久位移获得最终校正后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并分析了该方法中区间划分和拟合对结果的影响,确定最终相关方法参数的选取。根据TCU079和051WCW两个典型台站的处理过程分析,本次研究中提出对单参数拟合段分段的最佳数目为17段,并应该在计算中考虑首尾的边界效应去除两个最小分段。采用概率分布拟合方式能有效的得到某一角度的永久位移值。对所有角度永久位移值的正弦拟合可以有效去除单一角度上永久位移值的误差。(3)对集集地震,汶川地震和尼泊尔地震等多个地震中获取的大量典型近场强震动记录应用该基线校正方法,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自适的对强震动记录进行有效的基线校正获取较为准确的永久位移。对集集地震中的8个近场台站的校正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获取水平向永久位移的应用中有较大优势。而对汶川地震中的37个台站校正结果则并不全都与已有研究相符合。其原因是本方法应用中有着较为严苛的应用假设,而少数情况中近场台站获取的强震动记录是无法满足该方法的应用假设。对尼泊尔地震的应用则表明,该方法在软土场地台站应用时需考虑到场地引发的非线性效应,虽然通过正弦拟合的方法能获取有参考价值的近场台站的水平向永久位移。对于非线性基线偏移的校正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综合上述三个典型地震的应用分析,本方法在研究近场强震动水平向永久位移时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该校正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拟合校正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图文】:

加速度记录,台站,东西向,基线


川地震中 051JYC 台站东西向加速度记录 Iwan 方法选取的参数 t及速度时程基线拟合结果川地震中051JYC台站中东西向加速度记录的Iwan方法到达了50cm/s2阈值的时刻,t2为该记录最后一次到达阈程的拟合结果可以发现,t1时刻并不能很好的描述记录程中的基线偏移分段也不能很好的由 t1、t2两个参数确度阈值难以得到正确的两个基线偏移拟合的时间参数。多研究表明,基线偏移的主要原因十分复杂,很多时候应引起,因此 Iwan 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进行有效应人员推广了 Iwan 方法,指出对参数 t1和 t2的选取不应该采用更为合理的自由参数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吴健07,2008)结合对近场强震动的观测,,提出了一个更加这种校正方法获得了较为良好的应用,一般称为 Wu &原因和校正准则分析可以知道,校正后的位移时程表现

加速度记录,台站,东西向,数值积分


图 2-2 汶川地震 051MXD 台站东西向加速度记录线初始化后的加速度记录进行一次数值积分。得到图 2-3 所示的对速度时程进行数值积分获得位移时程如图 2-4 所示。图 2-3 汶川地震 051MXD 台站记录的基线偏移的速度时程中对于位移时程图,计算得到 tPGD为 40.73s,tD0为 42.02s。根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思程;陈苏;李小军;;基于视觉观测技术的强震动记录校正方法验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年05期

2 吴哲;赵永海;;青海省数字强震动台网运行与管理[J];高原地震;2018年02期

3 周宝峰;于海英;温瑞智;谢礼立;;强震动记录数据质量初探[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7年01期

4 解全才;马强;杨程;;强震动数据库发展现状与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年03期

5 于海英;周宝峰;王家行;马新生;张同宇;徐旋;胡振荣;;强震动观测仪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震灾防御技术;2017年01期

6 罗词建;李媛媛;;陕西省数字强震动台网运行[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2年02期

7 卢大伟;李小军;;中国大陆强震动观测发展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10期

8 陈琳荣;王军亮;杨以道;;吉林省固定数字强震动台网评价及思考[J];东北地震研究;2009年01期

9 卢大伟;周雍年;王玉石;连尉平;;基于震动台试验的数字强震动仪一致性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4期

10 徐扬;;强震动观测和应用及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J];山西地震;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瑞智;朱晓炜;陈维;;强震动记录的选取与放缩[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刘博;;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的科学管理方法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董银峰;胡莹;林松;;近年大地震中具有双平稳段的强震动:识别及空间分布规律[A];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C];2016年

4 汪维依;冀昆;温瑞智;任叶飞;尹建华;;强震动记录处理方式对结构弹塑性响应影响研究[A];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9年

5 李小军;周正华;于海英;温瑞智;;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观测及记录初步分析[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6 曾文浩;田秀丰;徐钦;;2015年4月15日甘肃临洮4.5级地震强震记录及特征分析[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C];2015年

7 姜慧;王克海;李雪艳;王立新;;桥梁强震动监测、仿真和安全诊断应用研究和展望[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彭小波;李小军;刘泉;;基于强震动记录的汶川地震中主震和余震地面倾斜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9 张国宏;单新建;屈春燕;;基于近场强震动数据反演的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赵志新;徐纪人;久保田隆二;;都市建筑物地震倒塌率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笔夫;2013:弱均衡、强震动[N];华夏时报;2013年

2 王如龙 孔德立;在高层建筑安装强震动监测系统[N];云南政协报;2010年

3 吴泰中 王秀根;市数字强震动台土建工程通过省验收[N];泰州日报;2007年

4 记者 李峰;甘肃强震动台网正常运行率创新高[N];甘肃日报;2011年

5 记者 刘晓群;建筑物高度逾180米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N];济南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丁国锋;超高层建筑应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琳;强震动记录选取中目标谱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江汶乡;面向地震预警的强震动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3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任叶飞;基于强震动记录的汶川地震场地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5 罗桂纯;基于强震动观测的场地效应非线性特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许亮华;水库大坝强震应急支持技术应用基础和系统集成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碧野;水平向强震动记录自适应基线校正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2 汪维依;强震动记录处理方式对结构弹塑性响应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3 赵佳祥;基于强震动记录统计的归一化加速度反应谱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9年

4 宣继赛;典型抗震设计规范中强震动记录的选取方法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5 张颖楚;以第五代区划图参数为目标谱的强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6 常安鹏;不同场地条件下强震动台站周边地面建筑对观测结果的影响[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7 刘萍;强震动记录中的奇异波形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8 张同宇;基于芦山地震强震动记录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9 解全才;基于WebGIS的强震动台站查询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杨黎薇;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质量检定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2632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32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b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