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互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01:41
【摘要】: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是铀矿资源勘查、辐射环境评价和核事故应急监测的重要手段,具有成果好、效率高、成本低等显著优势。为了提高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对地探测灵敏度和测量精度,采用高能量分辨率的伽马射线探测器是航空伽马能谱仪的发展方向。在国内外市场上,商品化的航空伽马能谱仪普遍采用大体积NaI(Tl)晶体闪烁计数器,其能量分辨率为8%左右(FWHM@~(137)Cs源0.661MeV),单晶体体积为100×100×400mm~3。为了保证在有限的采样时间内(一般为1秒)对地测量精度,航空伽马能谱仪的探头一般采用4条晶体或8条晶体的组合。目前,一些新型具有较高能量分辨的伽马射线探测器已商品化,如溴化镧晶体的能量分辨率可达到2%左右,溴化铈晶体的能量分辨率可达4%左右;但溴化镧晶体的最大体积仅为φ75×75 mm~3左右,而溴化铈晶体体积则更小,仅为φ50×50 mm~3左右。若将航空伽马能谱仪的能量分辨率提高到4%左右,同时保证对地探测精度,则只能采用10×10阵列式新型闪烁晶体组合,增大航空伽马能谱探头的体积。随着探测器阵列的规模不断扩大,其能谱互响应问题变得不可忽视。一方面,互响应问题会影响到阵列探测器对特征峰的分辨能力和增加低能本底计数;另一方面,若能同时记录阵列探测器中每一个探测器的粒子及其能量,则可利用反康增峰技术提高阵列探测器的峰康比,进而提高特征能峰的分辨能力。因此探究伽马光子在阵列探测器之间的能量沉积过程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建立伽马射线在阵列探测器中能量沉积分布模型,可以得到任意能量的伽马射线入射阵列探测器后在相邻探测器中的能量沉积能谱,进而可以对探测器仪器谱进行修正。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分辨率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及机载成像光谱测量技术”(项目编号:2017YFC06021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辨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群能谱响应研究”(项目编号:41774147)。本论文开展航空伽马能谱阵列探测器互响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理论、蒙特卡洛模拟与物理实验对阵列探测器互响应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探测器的结构分析和基于伽马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得到了伽马光子在阵列探测器中的输运过程与能量损失机理。(2)将航空伽马测量中主要关注的几种能量(0.661MeV、1.173MeV、1.332MeV、1.46MeV、1.76MeV、2.62MeV)作为源射线的能量,通过建立的模拟模型,设置入射点在主探测器底面三个方向上移动,得到三个方向上主探测器全能峰计数与侧探测器的全谱计数曲线,根据曲线特征得到:主探测器全能峰计数随入射点离原点的距离呈二次函数曲线变化,侧探测器全谱计数随着入射点与侧探测器的距离的增大而递减,整体也呈二次函数曲线变化趋势;根据左右侧探测器的模拟结果,说明左右侧探测器各点计数就Y轴对称;依据单能1.173MeV和1.332MeV和双能~(60)Co模拟计数分布曲线,证明双能入射互响应可由单能入射结果解释计算得到,二者的相对误差为4%。(3)建立了物理实验模型,验证了阵列探测器互响应的存在。当窄束射线垂直入射主探测器底面时,侧探测器全谱上存在计数,随着入射射线能量的增加,阵列探测器的互响应影响越严重。(4)将实验数据与模拟值进行对比发现,实验和模拟归一化计数变化曲线基本相同,相对误差均在8%以内。利用实验和模拟所得各点侧探测器全谱计数与主探测器全能峰计数之比,计算得到模拟值的修正因子,修正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大部分小于10%;利用修正因子模拟数据,建立了经过修正的~(137)Cs和~(60)Co源的阵列探测器晶体能量沉积分布模型和1.46MeV、1.76MeV、2.62MeV的模拟阵列探测器晶体能量沉积分布模型。
【图文】:

示意图,光电效应,示意图,电子


v 为光子频率,kε 为电子脱应后,K 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逃逸出原,随后可能发生两种退激方式:层电子向 K 层跃迁,原子回到之前的能的能量等于原子外层与 K 层的电离能之差能级之差具有特征性,所以被称为特征 X K 层跃迁后,退激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直逃逸,逃逸出的电子被称作“俄歇电子”。,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光电效应的截面小。

示意图,康普顿散射,示意图,光电效应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光电效应的截面小。图 2-1 光电效应示意图名康普顿效应,指的是入射光子与原子的轨传递给轨道电子并使其脱离原子束缚成为变方向成为散射光子的现象。具体如图 2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31.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彦瑜;黄继江;祁辉荣;马晓莉;徐治国;;硅多条阵列探测器多路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研制[J];核技术;2006年08期

2 小平;GaAs PINs探测器和PIN阵列探测器[J];光机电信息;2002年03期

3 陈彦康;红外阵列成象器件在天文上的应用[J];云南天文台台刊;1989年01期

4 蔡德水,田学飞,张以谟,李树荣;用于功率谱分析的楔环阵列探测器[J];天津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5 张锐;;400um像素X射线阵列探测器的设计[J];工业设计;2012年02期

6 冯奇;龚X;李静;金山;;量热器阵列探测器[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1年00期

7 陈敏聪;;线阵列探测器串扰试验[J];无损检测;2014年02期

8 宋征,王经瑾,林勇,王建国;X射线面阵列探测器平移扫描分层成像[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4年05期

9 陈敏聪;;X射线线阵列探测器均匀性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02期

10 武家扬,刘功谆;硅(锂)线阵列探测器脉冲计数方式实验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杰;过惠平;李如松;;X或γ射线阵列探测器的现状与发展[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蔡明生;郭建华;谢明钢;郑春晓;;碲锌镉阵列探测器最新结果[A];第二十五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3 张前美;曹锦云;;利用密封闪烁纤维阵列探测器测量脉冲裂变中子的可行性研究[A];第9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樊瑞睿;张飞;彭文溪;董亦凡;龚轲;汪锦州;张家宇;高e

本文编号:2631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31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