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关中地区不同轮作制度农田作物有机碳吸收及经济效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2 12:01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学界、政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气候变化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农田生态系统是最直接的人类从事农事活动的系统,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最直接。关中平原是陕西的主要粮食产区,在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关中地区旱作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方式和冬小麦‐夏休闲处理这4种制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物的碳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经济效益。以期为关中地区低碳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四种不同轮作处理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量表现为冬小麦‐夏休闲处理>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休闲处理有机碳含量随年限的加长而增长,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有机碳含量略有增加,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和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制度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2)四种轮作制度作物碳吸收总量情况: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处理作物碳吸收量为19981.05 kg C·hm‐2;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处理作物碳吸收总量为19258.63 kg C·hm‐2;冬...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轮作制度
        2.2.2 秸秆还田处理
        2.2.3 施肥处理
    2.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指标
        2.3.2 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测定
        2.3.3 农田碳吸收计算方法
        2.3.4 农事管理措施及长情记载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不同轮作制度土壤有机碳变化
        3.1.1 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
        3.1.2 小结
    3.2 不同轮作制度下作物碳吸收
        3.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作物碳吸收
        3.2.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下作物碳吸收
        3.2.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下作物碳吸收
        3.2.4 冬小麦-夏闲轮作下作物碳吸收
        3.2.5 小结
    3.3 不同轮作制度的经济效益分析
        3.3.1 轮作制度的经济效益计算
        3.3.2 不同轮作制度的作物产量
        3.3.3 不同轮作制度的成本
        3.3.4 不同轮作制度的经济效益
        3.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轮作制度有机碳含量
        4.1.2 不同轮作制度下作物碳吸收
        4.1.3 不同轮作制度经济效益
    4.2 结论
        4.2.1 不同轮作制度有机碳含量
        4.2.2 不同轮作制度下作物碳吸收
        4.2.3 不同轮作制度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田复种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J]. 杨滨娟,黄国勤,陈洪俊,王淑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1)
[2]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的影响[J]. 李新华,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郭洪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11)
[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生物固碳领域研发态势分析[J]. 江娴,王润发,黄开耀,魏凤.  中国科学基金. 2015(06)
[4]南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吴腾飞,邓湘雯,黄文科,李昌,康文星,崔飞,方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10)
[5]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砂姜黑土固碳细菌的影响[J]. 王伏伟,王晓波,李金才,叶爱华,王妍,车威,朱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6]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J]. 黄晶,张杨珠,高菊生,张文菊,刘淑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15(11)
[7]青海省森林土壤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J]. 黄桂林,刘晶,侯盟,崔雪晴,徐生旺.  林业资源管理. 2015(04)
[8]不同密度控制下油松人工林的生态效益评估[J]. 张英豪,毛炎新,奉国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04)
[9]土壤碳固定与生物活性:面向可持续土壤管理的新前沿[J]. 潘根兴,陆海飞,李恋卿,郑聚锋,张旭辉,程琨,刘晓雨,卞荣军,郑金伟.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8)
[10]不同蔬菜种植方式对土壤固碳速率的影响分析[J]. 王广峰.  南方农业. 2015(21)

博士论文
[1]耕作措施对南方双季稻田碳、氮效应的影响[D]. 薛建福.中国农业大学 2015
[2]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节水减排效果评价[D]. 杨晓琳.中国农业大学 2015
[3]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 李颖.山东农业大学 2014
[4]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农田碳平衡特征研究[D]. 张赛.西南大学 2014
[5]耕作和施氮措施下旱作夏玉米田土壤呼吸与土壤碳平衡研究[D]. 张俊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6]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D]. 王丙文.山东农业大学 2013
[7]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D]. 屈会娟.安徽农业大学 2010
[8]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D]. 郑华平.甘肃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生物质炭对崇明东滩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试验研究[D]. 李程.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秸秆生物质炭在淹水稻田土壤中的矿化特性及其潜在的固碳效应研究[D]. 伍孟雄.浙江大学 2015
[3]煤矿区植被修复中生物土壤结皮基本特性研究[D]. 韩旭.甘肃农业大学 2015
[4]生物炭连续四年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固碳减排的中长期效应[D]. 张燕辉.淮北师范大学 2015
[5]几类非光合微生物的固碳特性及其优化研究[D]. 宋红彪.华东理工大学 2015
[6]内蒙古商都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影响价值评价[D]. 陈泽金.北京林业大学 2015
[7]广西平果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D]. 赵瑞.北京林业大学 2015
[8]重庆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D]. 刘勇.北京林业大学 2015
[9]庙岛群岛森林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土壤固碳的研究[D]. 齐婷婷.天津理工大学 2015
[10]贺兰山西坡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碳特征及固碳潜力[D]. 江世高.兰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895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895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2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