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从逃避统治到国家导向——贵州占里村侗族的稻作生产

发布时间:2024-01-23 16:32
  本文以占里村为例,讨论侗族地区由农业自主到国家导向的不同历史时期传统农耕生计的变迁过程,回答在国家治理之下,侗族地区稻作农耕生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明朝初年,占里先民从“王化”之地的广西梧州迁到现在的黔东南地区,在王朝国家的治理之外自主发展。清朝前期通过制定款约,控制人口,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生计问题,并通过“换花草”实现人口性别平衡。直到康乾时期,国家的治理能力才深入到“生苗”地区,占里才被纳入国家的治理范围之中,但国家治理的影响较为有限。在进入国家治理之前,占里的农业属于自主发展时期,人们种植糯禾。在国家直接治理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对侗族地区的水稻进行改造,除了人民公社时期强制推行“糯改籼”运动以外,其他阶段国家主要通过税收、价格间接推动农业改造,农民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自主性。2011年以后,从江县稻鱼鸭复合生态农耕系统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治理与侗族传统农耕生计保护实现统一,在具体的遗产保护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系统地论述和分析,笔者得到了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侗族地区不断适应与融入国家的过程导致了侗族地区农耕生计变迁的结论。本文绪论介绍了...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田野点介绍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学术回顾
第一章 谷物:古典农业国家的根基
    一、谷物与国家的形成
    二、谷物与国家的管理
    三、占里情况与赞米亚的思考
第二章 村寨管理导向下的传统稻作
    一、换花草:人口总量的自发控制
        (一)人口增长引发严重问题
        (二)控制人口避免“内卷化”
    二、占里稻作农耕体系
        (一)侗族地区的稻作生产
        (二)占里水稻种植的特征
    三、糯禾与侗族人的生活
        (一)侗族的糯食文化传统
        (二)侗区的稻作基础设施
        (三)侗族的稻作文化风俗
        (四)村寨的组织管理制度
第三章 增产导向下的新品种推广
    一、改造传统农业
        (一)族群“涵化”之下的农业选择
        (二)国家治理之下的农业改造
    二、土改下的变革
    三、推广科学种田
        (一)人民公社时期
        (二)包产到户至今
第四章 文化遗产保护导向下的传统稻作恢复
    一、生态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发展观念的改变
        (二)保护意识的觉醒
    二、进入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一)学界推动
        (二)政府申报
    三、政府对遗产项目的规范与扶持
        (一)文化遗产的规范
        (二)遗产保护的扶持
结论:国家治理为导向的稻作
附录1:占里古歌
附录2:田野照片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82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882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a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