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4-04-25 21:31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属于土地适宜性评价范畴,其目的是通过对影响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的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经济社会因素的综合鉴定,将耕地后备资源按评价体系对其开发为耕地的适宜程度划分为若干级别,以揭示其作为耕地开发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土地稀缺原理为指导,按河北省8个二级生态类型区分析各耕地后备资源类型特点,围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一目标,提出用自然模块和产能模块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并通过分析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关系,将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中。 还以河北省为例开展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通过计算得到各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指数,用频率直方图法将其分为五级,分别代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程度。其中,一级耕地后备...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耕地资源与我国的粮食安全
        1.1.2 后备资源开发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1.1.3 后备资源开发与我国的生态安全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探讨
    3.1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的内涵界定
    3.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人地关系理论
        3.2.3 土地稀缺原理
    3.3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与农用地分等
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1 综合性原则
        4.1.2 主导性原则
        4.1.3 稳定性原则
        4.1.4 差异性原则
        4.1.5 区域性原则
        4.1.6 可操作性原则
    4.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4.2.1 评价体系模块的构成
        4.2.2 评价体系自然模块的建立
        4.2.3 评价体系产能模块的建立
        4.2.4 自然模块与产能模块的关系
        4.2.5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5 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5.1 区域特征分析
        5.1.1 自然条件
        5.1.2 经济社会概况
        5.1.3 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概况
    5.2 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5.2.1 适宜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5.2.2 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
        5.2.3 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特征
    5.3 河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
        5.3.1 生态类型区的划分
        5.3.2 最高自然质量等指数的确定
        5.3.3 最高标准粮产量的确定
    5.4 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5.4.1 生态类型区因素记分规则表编制
        5.4.2 开发适宜性评价过程
        5.4.3 评价结果
        5.4.4 成果可能的应用方向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完善集体土地产权保障农民权益
河北农业大学
    标准样地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编号:3964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964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