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昆明市城市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特性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0 23:19
  论文针对城市住宅小区雨水水质污染及收集处理利用问题,以昆明市区住宅小区船房小区降雨为研究对象,对2012年头5场降雨的降雨量和水质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小区屋面、道路、绿地雨水径流中pH、SS、COD、NH3-N、TP、TN、浊度和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变化规律及EMC值;通过分析得出影响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为:降雨条件(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下垫面状况、连续两场降雨间隔时间、区域气候气象条件和区域大气沉降,并结合实测数据对这5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初期雨水中COD、TP与SS的相关性分析及初期弃流量的计算,确定水质净化方式;试验还用PAC和TF两种絮凝剂对初期雨水混凝净化处理效果研究及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储存在不同材质的储水窖中水质的变化情况研究;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论文还进行了适用于昆明市城市住宅小区的雨水资源化途径和利用工艺的研究和设计,并进行了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通过对昆明市的降雨和径流雨水水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非落地雨水水质较好,COD值很低,小于GB3838-2008的I类水质标准,SS仅仅为4mg/L;第一场形成降雨径流的雨水初始浓度比较高,小区...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试验研究背景
    1.2 研究区域概况
        1.2.1 研究区域水资源概况
        1.2.2 气候、气象状况
        1.2.3 水环境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城市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3.3 昆明市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昆明市进行径流雨水水质分析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昆明市城市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特性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住宅小区及采样点的选择
        2.1.2 采样方案设计及样品保存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1.4 采样点及其降雨特征
        2.1.5 研究区域非落地雨水水质
    2.2 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水质变化规律
        2.2.1 屋面径流雨水水质变化规律
        2.2.2 道路径流雨水水质变化规律
        2.2.3 绿地径流雨水水质变化规律
        2.2.4 小结
    2.3 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特性
        2.3.1 小区降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EMC值
        2.3.2 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特性分析
    2.4 昆明市城市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水质影响因素
        2.4.1 降雨条件对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的影响
        2.4.2 下垫面状况对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的影响
        2.4.3 连续两次降雨间隔时间对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的影响
        2.4.4 区域气候、气象条件对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的影响
        2.4.5 区域大气沉降对小区径流雨水水质的影响
    2.5 小区径流雨水污染物COD、TP与SS的相关性
    2.6 初期雨水弃流量的确定
    2.7 昆明市住宅小区雨水水质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比较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昆明市城市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混凝净化处理与储存技术研究
    3.1 城市住宅小区径流雨水混凝净化处理研究
        3.1.1 研究方法
        3.1.2 不同絮凝剂对雨水净化效果
        3.1.3 雨水静置沉淀自净效果分析
        3.1.4 小结
    3.2 雨水储存方式与水质变化特征研究
        3.2.1 试验设计
        3.2.2 不同储存材质对初期雨水储存水质的影响
        3.2.3 不同储存材质对后期雨水储存水质的影响
        3.2.4 小结
第四章 昆明市住宅小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研究
    4.1 昆明市住宅小区雨水资源化利用途径
    4.2 住宅小区雨水资源化利用工艺设计
        4.2.1 住宅小区雨水直接利用系统
        4.2.2 住宅小区雨水间接利用系统
        4.2.3 住宅小区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
    4.3 昆明市城市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目录
附录B 硕士期间参与项目



本文编号:3904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904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7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