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恩施自治州区域资源特点与生态农业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10 11:42
  生态农业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农业生产环境相对较差,生态较为脆弱,生态农业是其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意义表现在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能改善自身农业生产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对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状况产生影响。生态农业建设也能更有效地利用后备土地资源,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还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对恩施资源状况的调查,结合生态农业对资源的要求,归纳出恩施区域资源的特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潜能性、气候资源的广谱性、水资源的富集性、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矿产资源的独特性、自然灾害的频发性。社会资源则表现为土地相对丰富,但宜耕地不足,人均耕地少,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全州大部分区域的农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 恩施自治州自2000年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建立了农田、农户和乡(镇、场)三个层次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系统分析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状况,确立了: (1)农田生态农业模式以旱地农田立体种植模式、水田垄稻沟鱼立体种养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恩施自治州区域资源特点
    1 恩施自治州自然资源特点
        1.1 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潜能性
        1.2 气候资源的广谱性
        1.3 水资源的富集性
        1.4 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1.5 矿产资源的独特性
        1.6 自然灾害的频发性
    2 恩施自治州社会经济特点
        2.1 农村人口与农业劳力
        2.2 区域交通与农村能源
        2.3 农村教育与农业科技
        2.4 地方工业和生态环境
        2.5 地方财政与农业投入
第二章 恩施自治州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
    1 建设生态农业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需要
    2 建设生态农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2.1 建设生态农业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2.2 建设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劳力资源
    3 建设生态农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4 建设生态农业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恩施自治州生态农业模式及分析
    1 农田生态农业模式
        1.1 旱地立体种植模式
        1.2 水田垄稻沟鱼立体种养模式
        1.3 坡地“三田”生态种植模式
        1.4 丘陵地果园主体种植模式
    2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
        2.1 “猪—沼—果(茶、菜、药)”模式
        2.2 生态庭园模式
    3 乡、镇、场生态农业模式
        3.1 生物物质、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生态模式
        3.2 “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立体综合开发模式
        3.3 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模式
        3.4 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第四章 恩施自治州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 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2 进行区域规划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1 西部生态农业开发区
        2.2 中部生态农业开发区
        2.3 东部生态农业开发区
    3 合理布局,探索新的生态农业模式,扩大建设规模
        3.1 低山河谷丘陵生态农业建设
        3.2 低山盆地生态农业建设
        3.3 中山地带生态农业建设
        3.4 高山地带生态农业建设
        3.5 极高山地带生态农业建设
    4 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
        4.1 恩施自治州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优势
        4.2 恩施自治州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现状
        4.3 恩施州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对策
    5 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6 建立物质循环与可再生能源多级利用系统
        6.1 恩施自治州再生资源利用现状
        6.2 综合利用设想
第五章 恩施自治州生态农业建设项目规划设想
    1 恩施州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1.1 种植业类项目
        1.2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类项目
        1.3 土壤保护工程项目
        1.4 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建设工程项目
    2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实施建议
        2.1 建立组织和管理机构
        2.2 健全投入机制
        2.3 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
        2.4 开展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32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832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