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城市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对策探讨——以深圳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4-03-05 04:12
  十八大以来,为更好的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并整体搭建了生态管理制度框架,重点强调对责任考核、生态控制线划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及生态补偿和用途管理等。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划定生态控制线,作为城市生态保护的基线。深圳市在国内开创了生态控制线规划与管理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创新和示范意义。2005年,为了加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深圳市政府划定了面积为974km2的生态控制线用地。在划线过程中,少量已建成区也被划入范围内,尤其是原农村集体用地,这些村庄用地被禁止开发建设,政府也未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生态控制线内村庄转移到线外地区发展。与线外村庄相比,线内村庄发展落后,村民发展诉求越来越强烈,由保护与发展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升级。在此背景下,探索生态保护与村庄发展共赢已经成为深圳市生态控制线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剖析了深圳市生态控制线内村庄在空间更新、生态移民安置、产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补偿方面的困境及内在原因,梳理了线内村庄的自然资源、社区主体、空间、产权及产业方面的特征,并总结归纳村庄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集体诉求。按照生态控制线内不同...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控制线
        1.1.2 村庄
    1.2 研究背景
        1.2.1 城市生态控制线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2 城市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效果欠佳
        1.2.3 城市生态控制线内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1.3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相关理论
        1.4.2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要素
        1.4.3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类型
        1.4.4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方式
        1.4.5 生态控制线管控实践经验
        1.4.6 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
        1.5.1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特征及更新困境
        1.5.2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模式
        1.5.3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策略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城市生态控制线内村庄特征解析
    2.1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的自然资源特征
        2.1.1 生态控制线内土壤资源特征
        2.1.2 生态控制线内水资源特征
        2.1.3 生态控制线内植被资源特征
        2.1.4 生态控制线内动物资源特征
    2.2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的社会主体特征
        2.2.1 村庄主体的社会结构特征
        2.2.2 村庄主体的组织管理特征
        2.2.3 村庄主体的文化价值特征
    2.3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的空间特征
        2.3.1 村庄整体空间特征
        2.3.2 村庄的生活空间特征
        2.3.3 村庄的生产空间特征
        2.3.4 村庄生态空间特征
    2.4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的产权特征
        2.4.1 村庄的土地产权特征
        2.4.2 村庄的建筑产权特征
    2.5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的产业特征
        2.5.1 村庄的产业结构特征
        2.5.2 村庄的产业演进特征
        2.5.3 村庄的产业技术特征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困境
    3.1 公共政策约束下的空间更新困境
        3.1.1 生态控制线管理政策的功能约束
        3.1.2 城市规划政策的空间管制严格
        3.1.3 更新管理政策的条件限制
    3.2 空间约束下的生态移民安置困境
        3.2.1 增量更新诉求大,缺乏安置空间
        3.2.2 外来人口的更新话语权缺失
    3.3 生态功能约束下的产业经济发展困境
        3.3.1 新增产业准入严格,存量产业转型路径不明晰
        3.3.2 出租经济依赖性高,经济发展水平低
    3.4 发展权转移的生态补偿政策困境
        3.4.1 政策法规滞后,体制机制不完善
        3.4.2 生态补偿实施面窄,补偿标准低
        3.4.3 生态补偿形式单一,绩效评估制度不完善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模式
    4.1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原则
        4.1.1 兼顾刚性与弹性
        4.1.2 多目标协同
    4.2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类型与策略
        4.2.1 生态功能分区导向的村庄分类方法
        4.2.2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类型体系
        4.2.3 问题与目标导向结合的村庄分类更新策略
    4.3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规划概念模式
        4.3.1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更新规划概念模式
        4.3.2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更新规划概念模式
        4.3.3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更新规划概念模式
    4.4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实施路径
        4.4.1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更新实施路径
        4.4.2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更新实施路径
        4.4.3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更新实施路径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生态控制线内村庄空间协调策略
    5.1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整治策略
        5.1.1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整治思路
        5.1.2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整治措施
        5.1.3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整治实施主体
    5.2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分类改造策略
        5.2.1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分类改造思路
        5.2.2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分类改造措施
        5.2.3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分类改造实施主体
    5.3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优化提升策略
        5.3.1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优化提升思路
        5.3.2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优化提升措施
        5.3.3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空间优化实施主体
    5.4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空间改造案例:梧桐山村
        5.4.1 梧桐山村特征与类型
        5.4.2 梧桐山村问题与需求
        5.4.3 梧桐山村空间改造策略
6 城市生态控制线内村庄产业引导策略
    6.1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疏解策略
        6.1.1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疏解思路
        6.1.2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疏解措施
        6.1.3 一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疏解实施主体
    6.2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调适培育策略
        6.2.1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调适培育思路
        6.2.2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调适培育措施
        6.2.3 二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改造升级实施主体
    6.3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改造升级策略
        6.3.1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改造升级思路
        6.3.2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改造升级措施
        6.3.3 三级控制区内村庄产业改造升级实施主体
    6.4 生态控制线内村庄产业引导案例:梧桐山村
        6.4.1 梧桐山村产业发展现状
        6.4.2 梧桐山村产业问题与诉求
        6.4.3 梧桐山村产业引导策略
7 城市生态控制线内村庄更新支持政策
    7.1 实施生态控制线分级分类管理
        7.1.1 转变规划思维,从“线”到“面”的管理转变
        7.1.2 分类处理,从“一刀切”到“精细化”的管理转变
        7.1.3 明确管理主体,从“政府主管”到“社区共管”的管理转变
    7.2 完善生态控制线内规划编制体系及内容
        7.2.1 开展基于环境主导功能的“生态单元规划”
        7.2.2 完善生态单元与法定图则规划管控内容
    7.3 创新市场化的土地产权流转机制
        7.3.1 城市更新-清退捆绑
        7.3.2 土地整备-清退捆绑
        7.3.3 生态用地指标流转
    7.4 构建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7.4.1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体系
        7.4.2 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及形式
        7.4.3 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社会参与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村庄调研问卷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和实践项目



本文编号:3919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919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d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