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外源入侵颗粒污染物在供水管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3 19:17
  城镇供水系统在保障城市公共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健康生活的基础。供水管网周围的污染物在管网发生低负压事件时会通过管壁破损处入侵到管道中,入侵到供水管道中的污染物通过饮用水进入到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外源污染物入侵事件发生后,全面及时准确评估用户暴露风险非常重要。供水管网外源污染物入侵事件健康影响评价的前提条件是获得污染物在供水管道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公众暴露情况以及个人对于暴露的反应,其中污染物在供水管道中的迁移转化是关键。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下不可饮用水的入侵,关于土壤中不可溶解颗粒污染物入侵的研究非常欠缺,而全面评估外源污染物入侵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需要将外源颗粒污染物考虑在内。因此,本文就供水管道中颗粒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进行具体研究,由于苯酚是土壤中常见有机污染物之一,因此本文选用苯酚做目标污染物,另外由于土壤中的不可溶部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因此选用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滑石粉来模拟颗粒物:首先,利用滑石粉模拟土壤中不可溶颗粒物,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颗粒污染物化学特性,进行了滑石粉吸附-解吸苯酚的动力学实验、吸附-解吸等温...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水系统污染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影响
        1.2.2 污染物入侵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
        1.2.3 压力瞬变
        1.2.4 污染源
        1.2.5 入侵路径
        1.2.6 其他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
    1.4 目标污染物的选取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第二章 颗粒污染物吸附-解吸特性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颗粒物pH值的测定
        2.2.2 颗粒物电导率的测定
        2.2.3 颗粒物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2.3 颗粒物吸附-解吸苯酚的动力学特征
        2.3.1 颗粒物理化学性质
        2.3.2 标准曲线
        2.3.3 吸附动力学曲线
        2.3.4 吸附动力学曲线方程拟合
        2.3.5 解吸动力学曲线
        2.3.6 解吸动力学曲线方程拟合
    2.4 颗粒物对苯酚的等温吸附-解吸特征
        2.4.1 等温吸附-解吸实验
        2.4.2 等温吸附-解吸拟合
    2.5 颗粒物吸附苯酚的影响因素
        2.5.1 pH值
        2.5.2 温度
        2.5.3 水动力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颗粒污染物在管道中苯酚释放过程模拟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装置
    3.3 实验步骤
    3.4 颗粒污染物的制备
        3.4.1 标准溶液的配制
        3.4.2 颗粒物污染物制备
    3.5 颗粒污染物中苯酚的释放特征
    3.6 颗粒污染物中苯酚释放的影响因素
        3.6.1 pH对苯酚释放的影响
        3.6.2 温度对苯酚释放的影响
        3.6.3 颗粒物粒径对苯酚释放的影响
        3.6.4 压力对苯酚释放的影响
        3.6.5 余氯对苯酚释放的影响
    3.7 颗粒污染物中苯酚释放动力学模型
        3.7.1 模型的建立
        3.7.2 参数估计
        3.7.3 模型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颗粒污染物在管道中的迁移转化模型
    4.1 研究思路
    4.2 颗粒污染物在管道中的运动状态
    4.3 污染物入侵量计算
    4.4 污染物入侵管道水力特性
    4.5 苯酚的迁移转化规律
    4.6 苯酚迁移转化控制方程
    4.7 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907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907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f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