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循环荷载作用下非对称配钢型钢混凝土柱性能退化试验

发布时间:2018-01-05 09:20

  本文关键词:循环荷载作用下非对称配钢型钢混凝土柱性能退化试验 出处:《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对称配钢 型钢混凝土柱 滞回性能 性能退化


【摘要】:通过24根T形、L形配钢型钢混凝土柱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水平低周反复荷载和恒定轴力作用下非对称配钢型钢混凝土柱的强度、刚度退化规律进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三线型刚度退化模型,对刚度退化规律进行数学描述,分析轴压比、剪跨比、配箍率以及拉结筋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剪跨比越小,强度衰减和刚度退化越明显;轴压比越大,强度衰减越快;轴压比越小,刚度退化越快;提高配箍率可以延缓试件强度衰减,但对刚度退化影响不大;配置拉结筋对试件的强度和刚度退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提出的刚度退化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试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滞回性能.
[Abstract]:The strength of asymmetric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with steel distribution under horizontal low cycle cyclic loading and constant axial force is tested by 24 T-shaped L-shap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under low cycle cyclic loading.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 three-wire stiffness degrad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law is described mathematically, and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and shear span ratio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maller the shear span ratio, the more obvious the strength attenuation and stiffness degradation. The greater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the faster the strength decay. The smaller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the faster the stiffness degenerates. Increasing the hoop ratio can delay the strength attenuation of the specimen, bu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degradation of the specimens are restrained by the collocation of tensile bars.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model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better reflect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the specimen under seismic action.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8041)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CDB009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Q20111306)
【分类号】:TU398.9
【正文快照】: 型钢混凝土结构具有承载能力高、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在实际工程中,为满足不均匀受力状态的要求,常采用非对称配钢结构形式.国内外对对称配钢型钢混凝土柱在轴压力作用下的性能[2]、轴压力和弯矩作用下的性能[3-6]、低周反复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阳;郭子雄;黄群贤;;不同构造形式的CSRC节点变形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10期

2 郑山锁;王斌;于飞;张宏仁;国贤发;侯丕吉;;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梁损伤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3 李俊华;唐跃峰;刘明哲;萧寒;赵银海;;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加固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宗平;薛建阳;赵鸿铁;;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剪切开裂的试验与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2 徐亚丰;李晓丽;郭建;佟雪伟;段晓静;;双向偏压钢骨混凝土T形柱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3 杨明;伍凯;葛鸿鹏;张莉;;不同类型异形柱耐震性与适用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4 刘阳;郭子雄;;基于ADINA的CSRC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J];工程力学;2011年08期

5 苏益声;黄义波;唐伟平;陈宗平;;两种不同配钢形式钢骨混凝土L形柱的受力性能对比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张向冈;陈宗平;王妮;苏益声;胡飞鹏;;型钢混凝土T形柱斜截面承载力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09期

7 尹龙星;白国良;李红星;朱佳宁;;火电厂主厂房结构异型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1期

8 柯晓军;陈宗平;薛建阳;马付彪;;反复荷载下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粘结滑移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2期

9 杨远龙;杨华;张素梅;;内置格构式圆钢管的T形型钢混凝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3期

10 王斌;周雪峰;郑山锁;车顺利;;SRHSHPC梁受弯性能试验及承载力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鑫;赵乃志;李兵;;不同肢长异型柱抗震性能数值模拟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2 韩yN;王景玄;王文达;;内配型钢方钢管混凝土偏压构件受火全过程数值模拟[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阿林;钢骨-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组合柱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郭震;新型钢结构小高层住宅抗震耐火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邵永健;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义;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斌;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构件及其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唐光暹;桁架式SRC梁-RC柱组合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刘祖强;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8 周婷;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结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张程华;中高层生态复合墙混合结构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宁波;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异形柱结构节点抗剪承载力与整体结构震害的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碧瑶;核心钢管外包钢骨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性能分析[D];燕山大学;2011年

3 郝江华;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常伦;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5 田清彪;C80高强混凝土扁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8年

6 雷健;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雪萍;循环荷载作用下核心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8 陈绍基;钢骨混凝土异形柱延性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9 窦炜;T形短肢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冯国祥;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十字形节点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亚丰,王连广,曹阅,刘之洋;钢骨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的理论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曹万林,王光远,魏文湘,吴建有;不同方向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T形柱的性能[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4期

3 刘阳;郭子雄;张志伟;;核心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4 刘利先,时旭东,过镇海;增大截面法加固高温损伤混凝土柱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5 王连广,贾连光,张海霞;钢骨高强混凝土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1期

6 钱稼茹,李耕勤;异形柱用于8度抗震设防建筑研究[J];工业建筑;2004年02期

7 项凯;余江滔;陆洲导;郭金纯;;碳纤维布加固火灾后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薛建阳,赵鸿铁,杨勇;型钢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及构造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2期

9 陈鑫,赵成文,赵乃志,曹敬党;不同肢长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叶列平,方鄂华;钢骨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研究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棣;宽肢异形柱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王丹;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形柱设计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车顺利;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基本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宗平;桁架式钢骨的混凝土异形柱——不对称T形截面正截面承载力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泽洪;;一种混凝土柱模的卡具[J];建筑工人;2000年01期

2 罗亚,郝晓,郝凌云;钢管混凝土柱的设计[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和纪宪,桑月梅;混凝土柱面形成暴突片的原因及其防治[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4 蔡荣;李文兴;;钢管混凝土柱的应力和位移分析[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陈军利;;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的探讨——混凝土柱钢梁[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5期

6 苏顺春;;福建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大楼工程钢管混凝土柱施工[J];福建建筑;2006年04期

7 徐亚丰;赫芳;蔡洪洲;向常艳;曹敬党;;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与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李哲;;钢管混凝土柱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福建建材;2007年01期

9 马凯;魏海琴;;一种新型结构形式——混凝土柱钢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4期

10 徐伟光;;对混凝土柱钢梁结构形式的探讨[J];广东科技;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怡;薛伟辰;;2新型套管混凝土柱研究进展[A];工业建筑(2009·增刊)——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国伟;郭玉荣;肖岩;;钢管混凝土柱拟动力远程试验和模拟[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立祖;;深圳赛格广场大厦钢管混凝土柱工程介绍[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7年

4 李黎明;姜忻良;;钢管混凝土柱管内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及其超声波质量检测[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熊小峰;杨玉勇;吕晨梅;;浅析钢管混凝土柱施工工艺及应用前景[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卫军;刘展科;曹龙飞;;型钢混凝土柱的应力应变重分布[A];第四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练贤荣;曹伟良;张良平;项兵;;巨型钢管混凝土柱的检测研究[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何文辉;肖岩;;圆形截面约束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国伟;肖岩;Sashi Kunnath;;钢管混凝土柱低周往复试验及疲劳寿命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司马德义;;钢管混凝土柱在水泥行业的设计应用[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超;预制管混凝土柱受压性能及节点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张国伟;钢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孙珊珊;爆炸荷载下钢管混凝土柱抗爆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4 崔莹;爆炸荷载下复式空心钢管混凝土柱的动态响应及损伤评估[D];长安大学;2013年

5 李威;圆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外环板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于峰;PVC-FRP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文达;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谭清华;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平面框架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9 胡波;FRP约束混凝土柱的受压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毅;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梁组合节点的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亮权;基于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的有限元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娟荣;某钢管混凝土柱工程分析与设计[D];长安大学;2011年

3 黄清;基于压电陶瓷的钢管混凝土柱界面及混凝土缺陷损伤评估[D];湖南大学;2012年

4 何文辉;约束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李云涛;混凝土柱—钢梁梁贯穿型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孙珊珊;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马立杰;碳纤维加固钢管混凝土柱无梁楼盖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亮;高强不锈钢绞线网用于混凝土柱抗震加固的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郭纯;一种新型预制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杨成臣;钢管混凝土柱外加强环式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2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382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4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