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无挡板悬臂式抗滑桩桩间土体稳定性上限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4 19:32

  本文关键词:无挡板悬臂式抗滑桩桩间土体稳定性上限分析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抗滑桩 桩间土 稳定性 上限法 滑动面


【摘要】:桩间土体的稳定性是无挡板悬臂式抗滑桩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总结模型试验现象,建立悬臂式抗滑桩桩间土体失稳空间滑动面模型。利用极限分析上限法获得已知桩间净距时桩间土体临空面极限高度。结合土体强度折减法推导出桩间土体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估计桩间土体失稳范围和土体滑塌量。将计算得到桩间土体临空面极限高度和桩间土体稳定性系数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采用单一变量法分析了桩间土体临空面高度h、临空面宽度w、土体内摩擦角φ、土体黏聚力c对桩间土体稳定性的影响。
[Abstract]:The stability of soil between piles is no baffle need to consider the design of anti slide pile when the cantilever problem. By summarizing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a cantilever anti slide pile soil instability between the spatial sliding surface model. By using limit analysis method to obtain the known spacing between piles when the soil surface height limit calculation combined with soil shear strength. Subtraction is derived soil stability coefficient method. Through the above two methods to estimate soil instability range and soil slump. The calculated soil surface and critical height of soil between piles and the 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test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 By using a single variable analysis method the soil surface height h, surface width W, soil friction angle, soil cohesion effect of C on the stability of soil between pile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IRT104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CDJXS12200002) 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支撑课题(2012BAJ22B06)
【分类号】:TU473.1
【正文快照】: 0引言悬臂式抗滑桩因其侧向抗力大、对周边地质体扰动小、施工便捷、支挡效果好,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根据两根抗滑桩之间是否设置挡土板,可以将悬臂式抗滑桩分为无挡板悬臂式抗滑桩和有挡板悬臂式抗滑桩两大类。对于无挡板悬臂式抗滑桩,确保两桩之间岩土体的稳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郑颖人;邓楚键;王敬林;;基于非关联流动法则的滑移线场及上限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8期

2 吴世明,张显杰,陈龙珠;土坡稳定的非线性极限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87年06期

3 沈珠江;桩的抗滑阻力和抗滑桩的极限设计[J];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01期

4 张永兴;董捷;黄治云;;合理间距条件悬臂式抗滑桩三维土拱效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5 杨明;姚令侃;王广军;;桩间土拱效应离心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3期

6 董捷;张永兴;吴曙光;陈云;;切方边坡悬臂桩桩间土稳定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王东;陈夏雨;刘晓洁;;桩间土拱效应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2 姜春林;吴顺川;吴承霞;金爱兵;张友葩;;复活古滑坡治理及微型抗滑桩承载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3 佴磊,马丽英,冷曦晨,于清杨;滑坡治理中的抗滑桩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李长冬;唐辉明;胡新丽;胡斌;;基于土拱效应的改进抗滑桩最大桩间距计算模型[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5期

5 刘正强;;软土侧向变形引起桩身侧压力的计算方法[J];湖南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6 孔德金,苗中海;软基加固检测孔隙水压力分析[J];港工技术;2000年03期

7 宋从军,周德培,鄢宏庆;软质岩路堑高边坡的加固与防护技术研究[J];公路;2003年12期

8 聂如松;冷伍明;杨奇;赵健;;填土荷载对邻近桩排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4期

9 贾学明,柴贺军,杨建国;桩身预应力抗滑桩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05年05期

10 洪滨;;锚索抗滑桩有限元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晓平;王思敬;王幼明;韩庚友;;二维离散元模拟抗滑桩的折算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刘伟涛;石振明;裴孟德;;桥后填土对桥台的影响作用分析[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姚爱军;宿宁;龙利民;;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分析与设计方法[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汪明元;张辉杰;文松霖;何晓民;;锚桩结构处治软基高路堤的研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赵志强;姜朋明;梅岭;;基于变形协调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格构梁联合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唤龙;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受力机理与防腐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仁平;软土地基中被动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工程应用[D];浙江大学;2001年

4 陈志坚;层状岩质边坡工程安全监控建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5 郑书彦;滑坡侵蚀及其动力学机制与定量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刘小丽;新型桩锚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7 彭文轩;加锚岩土体稳定可靠度研究及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8 阮波;预应力锚索桩加固滑坡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年廷凯;桩—土—边坡相互作用数值分析及阻滑桩简化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吕庆;边坡工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向群;路基荷载下软土地基侧向变形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魏业清;利用抗滑桩进行滑坡支护的设计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赵敏;白龙体育场滑坡抗滑桩失稳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文权;抗滑桩机理分析及工程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宁;水池及其坡体的数值模拟与安全性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搏;潘集寨滑坡稳定性与治理方案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张玉萍;抗滑桩振动台模型试验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徐升;滑坡与桩锚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俊;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10 毛晓光;双排式—小直径钻孔抗滑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与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与护壁桩的桩间距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2 聂如松;冷伍明;邓宗伟;赵健;;被动方桩土拱效应三维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7年07期

3 吴子树,,张利民,胡定;土拱的形成机理及存在条件的探讨[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4 王成华,陈永波,林立相;抗滑桩间土拱力学特性与最大桩间距分析[J];山地学报;2001年06期

5 姜朴,刘立钰,蒋文珍;几种土工问题的离心模型试验[J];水利学报;1985年07期

6 郑颖人,王敬林,朱小康;关于岩土材料滑移线理论中速度解的讨论——广义塑性理论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1年06期

7 李忠诚;杨敏;;被动受荷桩成拱效应及三维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8 王乾坤;抗滑桩的桩间土拱和临界间距的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9 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关于土拱效应的几个问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叶晓明,孟凡涛,许年春;土层水平卸荷拱的形成条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锋;抗滑桩阻力上下限解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2 刘金龙;王吉利;袁凡凡;;不同布置方式对双排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卢坤林;韩晓雷;杨扬;;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8期

4 蒙瑜;;人工挖孔抗滑桩桩间挡板上侧向土压力计算[J];钢铁技术;2010年05期

5 琚晓冬;冯文娟;;土拱效应的尺寸研究[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6 李亚平;陈莉;;抗滑桩桩间土土拱效应有限元分析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周伟明;;抗滑桩结构的土拱效应分析[J];城市勘测;2010年04期

8 南亚林;韩晓雷;卢坤林;;黄土地区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确定方法[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罗朝专;;刚架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设计综述[J];福建建材;2010年04期

10 吴昌将;张子新;;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群桩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鹏;刘浩宇;应秀梅;徐椿景;傅向荣;;抗滑桩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涌涛;范涛;;钢管混凝土抗滑桩承载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童广勤;苏爱军;冯明权;;基于土拱效应的桩板式挡土墙的挡土板结构设计[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4 徐良德;;抗滑桩桩前滑体出现塑性变形时抗力分布的初步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5 孙帮文;焦向阳;;滩坪滑坡防治工程大截面抗滑桩施工技术[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6 徐俊;徐光黎;张必勇;;有限差分“m”法用于抗滑桩内力计算[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7 唐芬;郑颖人;杨波;;双排抗滑桩的推力分担及优化设计[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琚晓冬;冯文娟;朱金明;;桩后土拱作用范围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2届机械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9 戴朝铭;;抗滑桩施工监理要点[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10 王羽;柴贺军;许强;唐胜传;;h式抗滑桩相似结构模型试验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赵海燕;捆绑式抗滑桩获专利[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众志成城保信誉[N];中国交通报;2007年

3 李佩山 刘德联;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首推力[N];人民铁道;2006年

4 太原市综合开发公司 刘喜喜;汾河西岸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比较[N];山西科技报;2004年

5 方洪;北京农业生态工程采用建材新技术[N];中国建材报;2009年

6 通讯员 方洪;建工博海公司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N];中华建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丽;新型桩锚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2 李荣建;土坡中抗滑桩抗震加固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3 蒋波;挡土结构土拱效应及土压力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锋涛;结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数值计算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王乐芹;插入式大直径薄壁圆筒结构承载机理研究与优化设计[D];天津大学;2005年

7 胡晓军;边坡加固工程支挡结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杨庆光;深厚软土中复合地基技术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孙林娜;复合地基沉降及按沉降控制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浩;单桩悬臂法设计的改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强;抗滑桩可靠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焦文秀;人工挖孔抗滑桩施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吴汉辉;埋入式抗滑桩模型试验及其工作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陶海冰;GIS平台下的滑坡中抗滑桩一体化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6 石晓敬;抗滑桩分析计算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聂文波;岩石边坡治理中桩锚结构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8 郑筱彦;抗滑桩支挡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韩冰;延安地区建筑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抗滑桩加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沈鑫;抗滑桩治理滑坡的应用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79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379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e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