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0 21:29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大型、重载、高精度的机械设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液压技术作为高性能机械的关键技术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液压系统由于其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重量轻以及功率-重量比大,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机床、轧钢、矿山机械以及船舶等系统中。 液压伺服阀作为液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液压系统的性能。目前大流量的伺服阀存在难以实现高频响的问题,而且大流量伺服阀都是三级阀的形式,这就增加了阀的安装体积。为此笔者用两级2D阀的方案来设计1000L/min高频响伺服阀,不仅解决了大流量与高频响之间的矛盾而且减小了伺服阀的体积。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提出了采用两级2D阀的形式来设计大流量伺服阀的方案,进行了方案论证、结构设计和原理分析,论证了两级阀达到1000L/min流量的可行性。 (2)为解决伺服阀的大流量与高频响之间的矛盾关系提高伺服阀的频响。改进了2D伺服阀高低压孔的开口形式,由之前的圆孔型改为现在的满弓型。提高了单位转角输入信号下的导控流量增加了导控流量的变化梯度。经仿真和实验看出满弓型的高低压孔确实比圆孔型的高低压孔频响更高。 (3)为了测试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电液伺服阀概述
        1.1.1 电液伺服阀的历史
        1.1.2 电液伺服阀的特点
    1.2 典型电液伺服阀的研究现状
        1.2.1 喷嘴—挡板伺服阀的研究现状
        1.2.2 射流管伺服阀的研究现状
        1.2.3 动圈式电液伺服阀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论文选题意义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结构及工作原理
    2.1 2D数字伺服阀的工作原理
        2.1.1 液压伺服螺旋机构工作原理
        2.1.2 2D数字伺服阀工作原理及特点
    2.2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的结构
        2.2.1.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阀体部分的结构
        2.2.2. 两级零位保持与精确调零机构
        2.2.3. 电-机械转换器模块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2D数字伺服阀的数学建模与动态分析
    3.1 2D数字伺服阀满弓型导控级的数学建模
        3.1.1 2D数字伺服阀满弓型导控级的数学模型
        3.1.2 2D数字伺服阀满弓型导控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3.2 步进电机的数学模型
        3.2.1 步进电机的结构
        3.2.2 步进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2D数字伺服阀的特性分析
        3.3.1 满弓型与圆孔型高低压孔的动态性能比较
        3.3.2 影响伺服螺旋机构工作的因素分析
        3.3.3 导控级的零位泄漏特性
        3.3.4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的静态特性
        3.3.5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的动态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本参数计算及关键实验机构设计
    4.1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基本设计参数计算
        4.1.1 基本设计参数的计算
        4.1.2 满弓型导控级设计参数的计算
        4.1.3 两级零位保持机构的基本参数计算
    4.2 机械阶跃信号给出装置的设计
        4.2.1 四种类型的机械阶跃信号给出机构的分析
        4.2.2 双摆轮机构的工作原理与结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2D数字伺服阀的实验研究
    5.1 伺服阀测试系统
        5.1.1 测试实验条件
        5.1.2 实验仪器及实验平台的搭建
    5.2 圆孔型与满弓型高低压孔阶跃响应实验研究
        5.2.1 圆孔型与满弓型高低压孔阶跃响应实验原理
        5.2.2 阶跃响应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5.3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的实验研究
        5.3.1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的空载流量特性
        5.3.2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的零位泄露特性
        5.3.3 1000L/min 2D数字伺服阀的动态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本文编号:3904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3904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b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