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航空航天论文 >

航天器轨道机动可达范围与轨道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16:03

  本文关键词:航天器轨道机动可达范围与轨道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空间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聚焦到了外部空间中,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开展对外部空间资源的积极利用,为了争夺和控制有限的外部空间资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空间对抗。而在空间对抗的过程中,要求航天器具有大范围的快速轨道机动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占领军事与科技的制高点。除了考虑战争背景,在人类对空间的探索过程中,轨道机动技术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对卫星的在轨维修、在轨加注、应急救援等一系列操作都会涉及到轨道机动技术。同时,以燃料最优或者时间最优作为优化指标的轨道优化技术,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航天器的作用。 本文在考虑摄动因素(地球扁率、大气阻力)影响下,经过数值计算的方式得到了航天器在脉冲以及连续有限推力作用下航天器的轨道机动的可达范围,包括绝对可达范围以及相对可达范围,这为轨道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最后针对大倾角轨道改变这一轨道机动过程进行优化,以时间最优作为优化指标,得出了航天器的运行轨迹以及其他相关参数信息。 针对航天器绝对可达范围问题,即航天器轨道要素的变化情况,本文采用数值计算的方式,分别计算脉冲以及连续有限推力作用下航天器的绝对可达范围,并与通过高斯方程分析出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计算的准确性以及高斯方程在轨道运动学上的应用效果,同时计算了双脉冲对轨道要素改变的影响。 针对航天器相对可达范围的问题,即两航天器间距离的变化情况,本文同样采用了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出了在脉冲以及连续有限推力作用下两航天器的相对可达范围。 针对轨道优化设计问题,本文结合大倾角轨道机动的实例,运用混合法以及高斯伪谱方法,结合相应的非线性规划算法进行优化设计,最终获得了和极小值原理一致的解。验证了高斯伪谱方法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理论,,在不需要横截条件的情况下,其解决轨道优化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轨道机动 可达范围 轨道优化 高斯伪谱法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V448.2;V412.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9-10
  • 1.1.1 课题来源9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2 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现状10-16
  • 1.2.1 轨道机动发展历程10-12
  • 1.2.2 轨道机动应用案例12-16
  • 1.3 轨道机动方式的研究现状16-17
  • 1.3.1 脉冲机动16-17
  • 1.3.2 有限推力机动17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17-18
  • 第2章 航天器运动学建模18-30
  • 2.1 引言18
  • 2.2 相关空间坐标系定义18-19
  • 2.3 坐标系间的转换19-20
  • 2.4 状态转移矩阵表示的相对运动状态20-24
  • 2.5 摄动影响下的航天器相对运动24-29
  • 2.5.1 轨道坐标系下航天器的运动状态24-26
  • 2.5.2 非线性相对运动方程的建立26-27
  • 2.5.3 大气阻力产生的摄动加速度27-29
  • 2.6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航天器绝对可达范围30-59
  • 3.1 引言30
  • 3.2 航天器绝对信息和轨道要素转化关系30-33
  • 3.2.1 绝对信息转化为轨道要素30-32
  • 3.2.2 轨道要素转化为绝对信息32-33
  • 3.3 高斯扰动方程33-36
  • 3.4 绝对可达区域理论分析36-37
  • 3.5 脉冲作用下绝对可达区域数值计算37-51
  • 3.5.1 单脉冲下的绝对可达区域37-44
  • 3.5.2 双脉冲作用下的绝对可达范围44-51
  • 3.6 连续有限推力作用下航天器的绝对可达范围51-58
  • 3.7 本章小结58-59
  • 第4章 航天器相对可达范围59-63
  • 4.1 引言59
  • 4.2 航天器相对可达范围理论分析59-60
  • 4.3 脉冲作用下航天器的相对可达范围60-61
  • 4.4 连续有限推力作用下的相对可达范围61-62
  • 4.5 本章小结62-63
  • 第5章 连续有限推力下的轨道优化设计63-74
  • 5.1 引言63
  • 5.2 航天器轨迹优化模型63-64
  • 5.3 混合法原理64-67
  • 5.4 高斯伪谱方法67-70
  • 5.5 轨道优化实例70-73
  • 5.6 本章小结73-74
  • 结论74-76
  • 参考文献76-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爱辉;杨旭海;王晓晗;;基于转发式测轨系统的GEO卫星机动检测初探[J];时间频率学报;2007年02期

2 袁建平;朱战霞;;空间操作与非开普勒运动[J];宇航学报;2009年01期

3 王佳;于小红;沈世禄;;航天器轨道机动时机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04期

4 梁金登;李东旭;;空天飞行器轨道拦截策略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8年05期

5 郝亮;冯永新;;基于STK的轨道机动视景仿真技术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王敏;周军;;卫星脉冲推力最优逃逸返回轨迹的非线性规划[J];宇航学报;2006年04期

7 陈建祥,任萱;BP拦截中段飞行ICBM威胁区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4年08期

8 于小红,冯书兴;区域观察小卫星星座重构方法研究[J];宇航学报;2003年02期

9 李恒年,祝转民,李济生;空间机动目标的跟踪和定位[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3年03期

10 石俊;韩潮;;应急轨道机动变轨方案快速设计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武;郑建华;;借力飞行附加轨道机动的太阳极轨设计[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11年

2 蒋虎;尹增山;;空间飞行器轨道机动燃料初步估计[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雅声;;基于穿越点轨道拦截方法的仿真分析[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宋强;邓忠民;;快速轨道机动的摄动影响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加瑞;陈勇;;轨道机动的追踪区与机遇区仿真分析[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赵宇;张洪华;;卫星轨道规划的一种智能混合优化算法[A];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孙守明;郑伟;汤国建;;INS辅助X射线脉冲星导航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8 尚海滨;崔祜涛;崔平远;栾恩杰;;地球到火星的燃料最省小推力转移轨道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蔡远利;魏倩;支强;;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飞行器轨道性能评估[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战毅;张洪华;;探月卫星使用姿控推力器实现月球轨道捕获的轨道和姿态控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锋邋张忠霞;“奋进”号提前返航[N];人民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黄永明;美俄卫星相撞:偶然中的必然[N];南方周末;2009年

3 通讯员 宗兆盾 谢波 记者 付毅飞;准备对接:天宫一号建立倒飞姿态[N];科技日报;2011年

4 杰弗里·福登 本报特约编译 何适;中国的太空战力与美国的应对之策[N];世界报;2008年

5 孙海霞 李超军 记者 于莘明;第21颗返回式卫星预报落点精确到百米[N];科技日报;2005年

6 肖建军 陈有荣;美军在太空忙“修栏筑堤”[N];解放军报;2005年

7 记者 陈瑜;“天宫一号”2011年前后发射[N];科技日报;2010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黄青山 实习生 李仕昭;深圳将扩大步行可达范围[N];深圳商报;2007年

9 周新心 武晓鹏;航天推进新技术开拓太空新时代[N];解放军报;2005年

10 李金金;揭秘“天宫一号”: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N];大众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丽;军用侦察卫星星座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2 李元凯;空间非合作目标自主随动跟踪与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任远;星际探测中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胡正东;天基对地打击武器轨道规划与制导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张万里;轨道转移飞行器的轨迹优化与制导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宋小勇;COMPASS导航卫星定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罗亚中;空间最优交会路径规划策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王明光;先进航天器轨道快速优化[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9 王甫红;星载GPS自主定轨理论及其软件实现[D];武汉大学;2006年

10 张立佳;空间非合作目标飞行器在轨交会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广东;航天器轨道机动可达范围与轨道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张健;电动力绳系轨道机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李志刚;高轨目标交会轨道机动策略规划[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范增;空间轨道转移飞行器轨道机动及应用仿真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

5 袁宴波;返回式飞行器的过渡轨道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张晓坤;星载轨道预报算法和轨道机动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5年

7 秦帅;遗传算法在航天器轨道机动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陈小飞;航天器大范围轨道机动方法与策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范淑梅;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航天器快速轨道机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杨意飞;基于进化算法和STK的人造卫星轨道优化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航天器轨道机动可达范围与轨道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ngkongsky/258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9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