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NaLiTi 3 O 7 负极材料的形貌控制、表面包覆及电化学性能

发布时间:2024-01-28 16:14
  锂离子负极材料NaLiTi3O7已经被研究者广泛关注,由于其较低的电压平台(1.25 V)和较高的理论容量(281.6 mAh g-1)。为了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通过形貌的控制和表面改性,来研究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首先,采用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和溶剂热法三种方法制备NaLiTi3O7负极材料。结果发现固相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的材料几乎没有形貌,且团聚较严重,溶剂热法合成的材料是多孔微球,且微球的直径为0.8-1μm,且溶剂热法煅烧温度较低,具有较好的结晶性和较高的电化学性能。由于上述三种方法得到形貌比较难以控制,且三种方法得到的体相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不够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我们对NaLiTi3O7材料的结构进行了控制,并对其进行表面改性来进一步提高电化学性能。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纳米粒子的TiO2,再用固相法合成NaLiTi3O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2.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1 碳负极材料
        1.3.2 锡基负极材料
        1.3.3 硅基负极材料
        1.3.4 氧化物负极材料
        1.3.5 钛基化合物负极材料
    1.4 NaLiTi3O7 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NaLiTi3O7 的结构及充放电原理
        1.4.2 NaLiTi3O7 的合成方法
        1.4.3 NaLiTi3O7 的改性研究
    1.5 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2.3 电池的组装
第3章 合成方法对NaLiTi3O7 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NaLiTi3O7 负极材料的合成
        3.2.1 固相法合成NaLiTi3O7 负极材料
        3.2.2 溶胶凝胶法合成NaLiTi3O7 负极材料
        3.2.3 溶剂热法合成NaLiTi3O7 负极材料
    3.3 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3.3.1 XRD测试分析
        3.3.2 SEM测试分析
        3.3.3 TEM测试分析
    3.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3.4.1 循环伏安测试分析
        3.4.2 倍率性能测试分析
        3.4.3 循环性能测试分析
        3.4.4 交流阻抗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gF2包覆NaLiTi3O7 纳米粒子的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MgF2 包覆NaLiTi3O7 纳米粒子的制备
    4.3 材料的结构分析
        4.3.1 XRD测试分析与XRD精修
        4.3.2 SEM测试分析
        4.3.3 TEM测试分析
        4.3.4 mapping测试分析
    4.4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4.4.1 循环伏安测试分析
        4.4.2 循环性能测试分析
        4.4.3 倍率性能测试分析
        4.4.4 交流阻抗测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Er2O3 包覆NaLiTi3O7 一维纳米棒的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NaLiTi3O7 一维纳米棒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2.1 实验部分
        5.2.2 材料结构与形貌分析
        5.2.3 循环伏安测试分析
        5.2.4 倍率性能测试分析
        5.2.5 循环性能测试分析
        5.2.6 交流阻抗测试分析
    5.3 Er2O3 包覆NaLiTi3O7 一维纳米棒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3.1 实验部分
        5.3.2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的分析
        5.3.3 材料的电化学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87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887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f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