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机械工程开放研究型学生培养体系报告

发布时间:2014-07-07 10:59

 摘要:机械工程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养机械工程开放研究型人才是提升我国机械工业水平、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修订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开放研究型学生培养体系成立的前提;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则有利于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组织开放研究型的教学实践环节,激励学生的研究兴趣是开放研究型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机械工程 开放 研究型 学生培养 论文联盟论文联盟编辑。
   一、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在学生培养模式上的经验
  纵观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①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②建立跨学科及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③多样化的教学运行制度。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⑥基础知识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并重。⑦学研产相结合。⑧国际化开放性办学。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既包括了一般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内涵,又区别于非研究型大学的地方,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高层次、高水平、创新性、开放性”的新型模式。
  二、构建开放研究型学生培养模式的依据和原则
  (一)构建的依据
  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指导开放研究型学生培养模式研究和构建的依据,所以,应充分认识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对推动开放研究型学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综合归纳应该以终身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创造性教育观念、个性化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等五个方面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来作为构建开放研究型的学生培养模式的依据。
  (二)构建原则
  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要十分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通过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②教与学相结合。要增强教与学互动,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可实行导师制,或通过建立各种联系方式保证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成长的直接关注。
  三、构建开放研究型学生培养体系的途径
  (一)课程结构
  首先,必须提供足够数量和门类的普通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也要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形式,为各种教学计划提供基本的支撑。其次,必须建立起课程学科种类广泛和课程融合密切的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以及建立开放的、富于弹性的课程体系。最后,围绕促进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寻找课程结构的平衡点。根据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专业自身特点,确定主干课与一般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最佳比例。
  就培养一名机械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我们打破原有框架、打通原有课程设置,提出必须使学生具备四个知识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识教育模块,主要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知识、语言能力;第二层次为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模块,主要为力学、电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等等;从第三层开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模块,主要分为机械设计制造类、机械控制类和工程测试类课程,最终进行总体集成,综合为机电产品系统。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时,要以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专业与非专业的知识要素进行构建,使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完善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
  建立具有弹性化和柔性化特点的学分制,并在此基础上,将基本的教学计划按照一定的专业设置模式和附加的课程结构相配套,产生出各种组合式教学运行制度,为学生提供多条学习跑道。在教学组织的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构造:在空间上,积极开展班级授课制与小组授课、个人自学活动相结合以及班级小型化与加强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场所。在时间上,调整教与学的时间配比,扩大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比例,或减少学程时间,以适应日益增多的选修课、实践课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大学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科技活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当前需要通过设置新型实验课程、改革原有实验课程、增加新型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网络助学平台、创新保障机制等方式,建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的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基地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还要有高水平的基地作保障。基层学术组织的性质和活力像人的基因和细胞一样决定学院的内涵和层次。基层学术组织不仅与本科生的培养直接相关,更是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地。开放研究型的教学体系应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研究型基层学术组织,这样才能焕发科技创新的活力,促进产生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与互动,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
  四、机械工程开放研究型学生培养体系的预设框架
  按学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学年构建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知识基础,通过专题研讨课、社会调研与写作训练等研究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问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主动获取知识和表达的能力。第二学年构建厚实的机械工程、力学、控制工程知识基础,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团队形式开展学科主题研究项目的主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发现、解决与创新能力和团队领导与沟通能力。第三学年构建厚实的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及交叉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团队形式开展多学科主题研究项目的主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项目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强化团队领导、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第四学年了解和初步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探索工程前沿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通过开展机械工程集成训练主题研究项目的主动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多目标集成优化和创新的能力。
  五、建立开放研究型学生培养体系的重点
  (一)立足转变教学模式
  增加自主学习与科研实践学分。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研究型、课题型实验课程。建立由基础实验、综合 转贴于论文联盟

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 工学论文 → 机械工程论文文章

  • 0
  • | 录入:zhangshan


    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

    浅谈机械能守恒定律“背后”的功能关系

    相关文章       培养体系  机械工程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评论声明

    内容搜索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文编号:1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1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a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