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11 17:25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的成都影院营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成都理工大学》 2013年

新媒体环境下的成都影院营销

杨丹  

【摘要】:自中国电影开始向专业化道路转型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傲人成绩,整个电影行业的营销理念从建立到发展到成熟,一直在不断革新和进取,尤其是针对电影院线的整合式营销。21世纪以来,电脑、手机及网络的普及,让我们周边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变革性”的突破,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着变化,消费习惯和大众媒介传播模式同时也在发生着变革。新媒体在其中充当着社会变革的推动器和先锋者,数字技术、微博、博客、RSS、SNS社区、微信、播客等新媒体产品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冲击。 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成都地区各处免费WIFI的提供,影院新媒体渠道销售成为了最主要的票务销售方式。网络消费的便捷带来了成都影院发展的“黄金时期”,影院票房的居高不下,像《阿凡达》、《2012》和《泰囧》热卖大片一票难求。在新媒体时代,团购的出现,成为了电影市场培育的有力武器,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对成都市场受众电影消费的推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问题,虽然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更加快了新媒体时代的脚步,但影院的营销理念还没有和科技的发展步伐相同步,一方面新媒体带来了电影和影院营销难得的机遇,在另一方面影院营销理念的滞后却和新媒体发展的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新媒体的发展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营销理念的落后造成了受众对服务质量和服务多元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受众本位”的消费社会中,影响了电影产业继续发展。 对于成都市场而言,根据《2011中国电影市场报告》统计,2011年成都城市院线市场已经以年度放映场次53.95万次、观众人次1352万人,年度票房占全国城市院线总票房的3.78%居全国城市票房排名的第5位。即便如此,成都城市院线市场的营销研究却几乎是空白,只有零星的成都及川渝地区电影市场的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成都城市院线市场的营销研究更是空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影院产业链研究和受众本位影院营销研究已经拉开了距离。在此背景下,针对成都地区影院营销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现实操作的指导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研究,总结成都影院营销的发展规律和理想的营销模式探讨,对整个电影产业和院线的长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选题涉及传播学、媒介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跨学科选题。试图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从宏观把控、中期规划和近期实施等角度进行可行性探索,试图以理论角度为基础,借鉴现实发展来分析和总结电影传播的影院渠道的发展,并努力挖掘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途径。 本文一共分为了五大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次研究的学术背景和现实意义,明确了本文内容最重要的根基,其次就本文的课题来源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指出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和实现的突破。 第二章重点讲述了新媒体背景下成都影院营销的特点,首先本章重点分析了新媒体的概念,提出了“革新性”的理论,参考新媒体的概念为基础,研究新媒体在电影全行业中的体现,即电影在制作、发行和放映过程中的新媒体运用,在此过程中引出了受众在观影过程中如何运用新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影院的主要营销特点。其次,立足于成都市场的特点,提出了新媒体对成都观影市场的影响,在这个部分,本文就正反两面提出了新媒体对成都观影市场带来的发展和冲击。提到新媒体,不得不提到团购这种销售渠道,特别是对电影票的销售,本文将团购特别为一节,就团购的出现发展和弊端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讲述了新媒体背景下成都影院营销现状分析,根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为基础,将电影产业的流程对应传播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在5W理论中,传播者的角色由影片制作发行方来承担,传播渠道即是本文所探讨的电影院,而传播受众即是影院的消费观众,传播的信息是连接每一个传播过程的媒介元素—电影,就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剖析电影产业化营销的流程。需要说明的是,新媒体的出现将“受众本位”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本文在第三章中就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受众进行了分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和《2011中国电影市场报告》,从年龄结构、性别构成、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进行分析。 提到市场营销现状,那就不得不提出经典的“4PS”理论,该理论中的基本元素: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推广,对应到影院营销中就是:电影、票价、购票方式和广告宣传/促销,本章就这4个营销要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来在实际运营中推动影院营销。最后,附上受众选择影院消费的4个要点和笔者就成都市场进行的既有影院受众上次调查,研究既有消费客户如何选择影院。 第四章对新媒体背景下成都院线营销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首先本文就何为理想模式进行了尝试分析,根据本文研究背景,从传播学角度和受众学角度,就影院营销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模式、角色营销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整合营销模式的概念和新媒体营销理念变革的思路。籍由第一节的分析,再提出新媒体背景下影院的理想模式,其次根据中国特有的国情背景,就中国特色的电影体制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引出中国特色下的主旋律电影及其在院线中放映的优势。最后,以2011年底大热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为例,引出在实际营销模式中,如何实现强有力的影院营销推广。 第五章是总结的部分,根据前几章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未来成都影院营销模式的思路和展望,并提出应用型的研究结果,尝试的提出了方法论建议。以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新媒体下在成都地区影院营销道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厉国刚;杨云;;关于大学生观看电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的调查分析[J];东南传播;2008年09期

2 敖蕾;;网络在电影整合营销中的作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21期

3 陈强;;电影品牌的文化营销时代[J];电影文学;2007年12期

4 马珂;;电影票价梯度探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电影票价[J];电影文学;2007年21期

5 王凤仙;;新媒体的传播革命[J];电影评介;2009年10期

6 方亚琴;关于影院电影消费的调查分析[J];电影艺术;2004年03期

7 曹锐;;中国电影产业化思考[J];发展;2011年10期

8 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J];新闻界;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帅;郑长德;;利率变动对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黄庆波;冯琳;;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3 刘大勇;;我国四大区域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4 肖国亮;;人生不是一场戏——《罗拉快跑》主题研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5 张杨;;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的对比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钱志中;;论当代电影市场中的观众价值创造[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徐红;;媒介融合、渠道拓展与国产电影的市场策略[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刘强;汤茜草;;电影产业的扩窗模式变革趋势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阳翼;关昱;徐扬;;“80后”与“90后”电影大片消费偏好比较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王安;卢超铭;;论奢侈消费对内需增长的影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陶楠;吕屏;;由美国视听工业“自律”演进的历程看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经济意义[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章平;池见星;;10年来中国传媒经济研究回顾——对1996年至2005年《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的实证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金小燕;马佰莲;;生态文明视角下消费和幸福关系的思考—对消费主义幸福观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夏宁博;;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尹鸿;于烜;;市场结构·供应链——从美国电视产业历史变迁看我国电视产业化存在的问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耿香玲;;政府失灵与可持续消费的制度障碍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陶美重;强侠;;个人高等教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陶美重;;论教育消费的本质[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建群;电视节目播看双方信息对称性及其对节目品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霁雯;我国居民收入与国内旅游消费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红波;农村受众的使用、需求与IPTV发展[D];上海大学;2011年

8 陈霁;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旅游营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郑健健;新华影业公司研究(1934-1942)[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肖婷婷;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华;上海《东方体育日报》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鲁智勇;漠河县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陈滴滴;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沿革与运营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夏贤明;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漆玲;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增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芳;横店影视城的主题构建及产品支撑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沈珏;中职校语文拓展课程影视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庞万红;传媒上市公司运营绩效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韵鸿;;2007美国十大电影网络营销典范[J];电影;2008年02期

2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一次有关电影的调查报告[J];电影艺术;2001年03期

3 蔡晓芳;;大学生视野中的中国大陆电影调查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年04期

5 汤莉萍;;播客与新媒介革命[J];新闻知识;2008年10期

6 刘滢;吴长伟;;寻找新媒体的受众和需求[J];中国记者;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子忠;[N];中国艺术报;2004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 赵小青;[N];团结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子晶;;浅谈新媒体艺术及在现代时装业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年06期

2 姜芬芬;;寻找全新的“话语权”——浅谈新媒体艺术与舞台艺术的联姻[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年04期

3 俞熔;;介入空间——浅谈新媒体艺术[J];科技信息;2010年26期

4 蒋晓丽;邓若伊;雷力;;新媒体技术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郭晋华;;新媒体时代电视发展的现实路径[J];电视研究;2007年03期

6 王秀峰;王静;;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年01期

7 郭洁黎;胡涵;;谈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新路径——以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为例[J];当代电视;2011年03期

8 刘冉;;新媒体艺术带给舞蹈创作的新纪元[J];艺海;2011年01期

9 高山冰;;从凤凰新媒体看电视的多媒体融合[J];中国电视;2008年04期

10 于佳立;;关于齐齐哈尔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J];大众文艺;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国保;;关于传统出版业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深度思考[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9辑)[C];2010年

2 程曼丽;;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王伟艳;彭天放;;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危机公关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韩娜;;应对外媒从“电波到比特”战略转型的新媒体策略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金明;;略论新媒体与反腐倡廉建设[A];教育系统廉政探索(第四卷)[C];2012年

6 李一凡;;新媒体在博物馆展陈的应用与设计[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7 吴晓东;刘建宏;尚峰;;关于全媒体的探索研究[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8 党晓源;;探索新形式下影院投资建设与管理[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9 肖东发;卞卓舟;;新媒体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陈飞昕;林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调查和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明 记者 秦岭;[N];哈尔滨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邵岭;[N];文汇报;2009年

3 商报记者 文东 晨闻;[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牛晓涵 编译;[N];中国贸易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单红;[N];无锡日报;2010年

6 邢燕 邵振华 谢世明 张冀 汪婵玉 燕子;[N];中国电影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周南焱;[N];北京日报;2010年

8 李魏;[N];青岛日报;2010年

9 商报记者 钱秀中;[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雪萌;[N];济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8年

2 朱晓艺;中国独立电影文化与产业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梅龙;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4 邓天白;美国印第安纳州三大文化节庆受众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孟鸿;三维空间钢结构高级分析理论与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6 唐建军;眼动·视网膜·知觉影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7 周欣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收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郭锴;价值链视角下电视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宋协伟;转形·转型[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罗宏涛;中国运动员传媒形象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丹;新媒体环境下的成都影院营销[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宋叶宇;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吴杰;新媒体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钱艳丽;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段雪;新媒体艺术的谱系建构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7 丁豫峰;新媒体技术在电视研发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丁媚;新媒体艺术的远与近[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9 马骅龙;新媒体艺术的本土化探索[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10 郭丽姿;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的成都影院营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37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6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