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23 20:00

  本文关键词:宁夏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年

宁夏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朱海娟  

【摘要】:土地荒漠化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也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宁夏的荒漠化情况非常严重,根据最新的检测数据,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累计达到289.8万公顷,约为全区总面积的55.8%。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在宁夏地区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山区小流域治理、天然保护林、封山禁牧等工程,随着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已经有效地抑制了宁夏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张。荒漠化治理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投入资金,如何提高治理效果,如何在治理过程中,同时兼顾生态、经济、社会利益,如何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这都是值得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论文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和宁夏荒漠化治理的实践相结合,描述了荒漠化治理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了工程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对农户生产效率、对农民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影响,运用能值理论研究了宁夏荒漠化治理前后的生态经济效应,运用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的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如下:(1)根据政府和市场对荒漠化治理工作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宁夏的荒漠化治理的管理模式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政府推动型、市场导向型三种荒漠化治理式。论文分析了政府主导型的荒漠化治理制度内部运行机制和该制度的优势和缺点。三北防护林制度和退耕还林制度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荒漠化治理模式,前者主要靠政府的强制驱动力实施,后者则是有农户被动参与的一种荒漠化治理模式。研究了宁夏在引进德援项目过程中参与式管理的运作机制。构建了以政府调控为核心,以农户和委托公司为三方的市场化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框架。(2)荒漠化治理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论文选取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等方法研究了荒漠化治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研究了工程实施前后宁夏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力、农户生产效率、经济收入和农户消费结构等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方面,在没有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以前,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农业劳动力、化肥投入量对农业总产值影响较大。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以后,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弹性系数减少了0.079,土地的生产弹性系数从3.442上升为4.081。化肥投入量的生产弹性系数略有增加。荒漠化治理政策自身对于农业产总值的贡献度为0.247。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后,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逐步提高,规模效率则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工程实施后,劳动力、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种子和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源投入和产出松弛均呈减少趋势。农民收入呈现增加趋势,收入结构趋向多样化;工程实施后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了调整,食品支出呈下降趋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呈上升趋势。(3)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效应研究论文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宁夏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经济系统投入和产出的变化情况,评价了该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表明:从1975年的6.98 E+22sej增长到2013年的8.43 E+22sej,能值投入量2013年比1975年增长了20.77%,但年总能值产出由1975年的1.75 E+22sej增长为2013年的2.64 E+22sej,增长了50.8%。这说明宁夏的产出量的增长幅度大于投入增长幅度。在能值投入结构方面:工业辅助能呈现增长趋势;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量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荒漠化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可更新有机能投入量也出现下降趋势。在总能值产出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变了以往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林业的能值产出增长较快。同时该地区能值投资率和环境负载率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净能值产出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长的趋势。说明荒漠化治理后系统的功能逐步完善,生态和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4)通过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宁夏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情况。论文研究表明,宁夏荒漠化治理的生态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系统的耦合状况从最初的严重失调衰退类生态损益型过度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生态滞后型,系统的耦合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工程实施的长期性等因素的制约,宁夏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大多处于初级协调发展型,没有出现中级或者良好的状态。(5)建立了宁夏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论文研究表明,该地区的综合效益逐步在提高,从1978年的0.16增长到2004年的0.4,治理级别从差向中级转化,到2012年综合效益值达到0.6,治理效益向良好等级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826;X17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涛;李晅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刘晶;敖浩翔;张明举;;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3 万里强,李向林;系统耦合及其对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4 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1994年03期

5 任继周,朱兴运;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草原退化的机理初探─—[J];草业学报;1995年01期

6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8 毕其格;宝音;李百岁;;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5期

9 柴莎莎;延军平;杨谨菲;;山西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耦合协调度[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10 尚清芳;张静;米丽娜;;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演化的新途径-能值分析[J];甘肃科技;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向东;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2 乌日嘎;内蒙古荒漠化治理制度分析与市场化制度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新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Chongqing Based on DE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3期

2 ;The Research of Impact of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s in Poverty Areas around Beijing-Tianjin on Local Economy——A Case of Shunpi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3 ;DEA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Hai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4期

4 李扬;;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5 王瑞娜;唐德善;田宇;;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6 郑纯辉;赵杰;;内蒙古奈曼旗畜牧业系统能值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7 臧敏;卞新民;王龙昌;;作物—地理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8 王君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9 汪辉;吕康芝;;试论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10 汪殿蓓;徐运清;杨清平;;2000~2002年大悟县复合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2 熊林金;周子英;徐邹华;杨君;朱玲瑶;;基于能值分析的株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曹小星;延军平;;矿区生态捆绑发展模式——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建勋;;西北干旱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途径及对策[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登科;卓静;孙智辉;;基于RS和GIS的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成效监测[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韩守江;何清;;河流生态修复原则的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阿拉腾图娅;金阿丽;包玉海;包刚;;内蒙古旱灾系统风险诊断性评价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顺爱;吴次芳;冯科;;基于能值的土地利用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 基于湖北省农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阳;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钱一武;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张晨;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肖彦;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朱玉林;基于能值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林杰;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培成;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海川;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程峰;体育院校教育实习不充分耦合状态的因素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佳;黑龙江省黑土生态系统能值分析及其管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聂志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及工程后期管护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杨慧玲;蒙阴县毛坪小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秦奋;基于能值和(火用)分析的电厂工业园区可持续性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俊臻;青山湖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态位特征及其演替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保疆;市场化视角下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运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方诗龙,丁金海;浅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产需安全[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5期

3 吕志祥;高兵桃;;生态补偿制度与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4 王纯岩,朱海燕;我国北方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其综合治理[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韩永廷;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陈东景,徐中民;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7 马妍;朱晓东;;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江苏省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8 刘明远;生态建设不应由政府包办[J];北方经济;2005年06期

9 姚顺波,尤利群;生态林补偿制度研究——石光银案例经济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王立群;王秋菊;;我国生态购买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立 □贾治堂;[N];南方周末;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卫东;生态领域产权市场的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2 王明利;我国粳米生产、消费和贸易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3 李卫忠;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4 吴群刚;制度变迁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2年

5 刘家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管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于遵波;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其动态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高云峰;北京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周留根;农业生产力评价分析和优化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模与评价[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2 詹锋;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与分析——兼对江西省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3 张鹏;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简朴;一种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D];暨南大学;2004年

5 秦建明;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张勇;新疆生态建设制度创新[D];新疆大学;2005年

7 罗昆燕;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耦合机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8 鲍玉海;黄河故道冲积沙地农田防护林网防护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9 王英;北碚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许文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D];西南林学院;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治彦;荒漠化治理期待新突破[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2 韩玉清;大力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努力推动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进程[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3 张桂梅,王志田;加强荒漠化治理工作 营造呼伦贝尔生态屏障[J];内蒙古林业;2005年07期

4 王丛虎;白建华;;我国荒漠化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陈二厚;;仿真草技术:为荒漠化治理提供新思路[J];今日国土;2006年06期

6 王丛虎;白建华;;论我国政府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矫正中;;生态草工程: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J];今日科苑;2010年Z1期

8 刘勇胜;郭庆英;;乌拉特前旗荒漠化治理浅析[J];内蒙古林业;2013年01期

9 和岩;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宣传;1998年07期

10 ;“荒漠化治理”专家组建议提要[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彤堂;张桂荣;倪红艳;;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生态草建设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龚维;姚源;包军;贾文龙;;关于加快三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探讨[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3 王克平;;中国不会输掉对荒漠化的战争——对“中国正在输掉对不断扩张的沙漠的战争”一文的评论[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王克平;;中国不会输掉对荒漠化的战争 对“中国正在输掉对不断扩张的沙漠的战争”一文的评论[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礼先;张志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个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郑北鹰 通讯员 铁铮;[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延春(作者系省林业厅厅长);[N];吉林日报;2003年

3 记者 林东升;[N];农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高菲;[N];宁夏日报;2009年

5 王欲鸣 李泽兵;[N];西部时报;2010年

6 记者 李欣 通讯员 闫光明;[N];青海日报;2010年

7 记者 宋振峰;[N];甘肃日报;2011年

8 赵殿明 柳茂生;[N];吉林日报;2005年

9 刘杰华 委员;[N];甘肃日报;2012年

10 朱世强;[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海娟;宁夏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黄月艳;荒漠化治理效益与可持续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乌日嘎;内蒙古荒漠化治理制度分析与市场化制度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翯;草原荒漠化治理中的公共政策创新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包玉梅;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成因与政府治理对策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宁夏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1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01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f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