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论述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14-07-26 21:04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公共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公共管理体制。
  (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1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鼓励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支持企业与各类研发机构联合开展重大关键加工技术的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设备引进、市场开拓的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制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2 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按照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工业联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村工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工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抓住城市工业转型升级、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的有利时机,立足当地资源状况、市场条件、区位优势和技术水平选择支柱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发展。
  二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围绕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村传统产业,促进农村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项目用地审批管理,科学规划村镇工业发展用地,采取调整村镇布局、集中置换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推进废弃土地复耕等措施,解决农村工业发展用地问题。
  四是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含量高、低碳环保的农村工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农村工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的质押贷款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增长风险补偿机制,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在引导农村工业转型、加快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按照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
  一是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纪人等多种主体,为农户提供农资经销、农机销售和维修、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动物防疫、市场信息和农产品流通等多种内容的生产经营服务。
  二是围绕技术研发、职工招聘与培训、仓储物流、市场营销、邮政、金融、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内容,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是鼓励农村个体工商户围绕餐饮、交通、商贸、娱乐、旅游等,发展以服务当地农村社区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
  四是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满足农民需求的各种小型金融服务,为发展农村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农村居民提供消费信贷。
  3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二五”期间,要着眼于兴县富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是培育支柱产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扶持政策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引导企业、技术、产业向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发挥支柱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是促进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清理和整合涉及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完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农村中小企业负担。
  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已经出台实施的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围绕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工就业,支持多种主体开展农民工培训,强化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信息服务等帮扶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四是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4 加快农村区域发展。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引导和调动地方积极性,探索不同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十二五”期间,要在粮食主产区、石山地区和草原牧区取得突破。
  对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加大粮食战略工程的实施力度,全面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增加农民种粮补贴,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支持主产区农民增产增收: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支持力度: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商品率和附加值;加大对产粮大县粮食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发展以粮食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石山地区要通过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着力加强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产业;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茶药等特色产业,繁荣山区经济。
  草原牧区要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加大草原生态补偿力度,促进牧区生态环境修复并不断改善;逐步完善适合牧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和观光旅游业,促进牧民增加收入;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合饲圈养,加强人工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农村公共管理机制
  1 完善农村公共品投入和管护机制。
  “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着重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设施管护机制。建立农村公共品长效投入机制,一是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增加管护资金投入。二是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的管理方式,拓宽投资来源渠道,整合现有各项投资,突出建设重点,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国家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三是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四是建立有利于社会资金向农村投入的激励机制,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公共品投入机制。
  完善农村公共品管护机制,一是健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专家评审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招投标制度,严把项目实施关;实行资金使用公开制度和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资金项目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二是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农电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三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和维护,提高设施利用效率。
  2 推进县乡财政和行政体制改革。当前,中国县乡财政收支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难以保障。深化县乡财政和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在继续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县乡行政体制改革。
  一是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县乡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二是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探索试行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行政体制,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三是按照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结构,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四是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农村社会自治功能。
  五是顺应农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新要求,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深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本文编号:7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7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6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