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深圳市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构建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4-03-23 15:34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的系统与理论相对成熟,但非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体系、政策机制方面仍未完善。深圳的遗产保护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在调查评估、规划、技术标准和法规政策等方面有所进展,仍存在价值、体系、机制、事权等诸多问题。基于深圳遗产的典型特征,从价值、空间、机制三个层面构建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理念价值上,提出以动态全局的历史观重构特色价值体系;空间要素上,构建整体系统的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出法定与非法定类型完备的资源要素、分级分类刚弹兼施的差异管控,统筹拓展资源要素的紫线划定、以街区尺度为重点的特色风貌保护等;政策机制上,构建程序明晰、有效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框架、完善与拆除重建类更新的协调奖励机制、建立基于事权的协同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平台建设以及动态维护、预保护和主动保护机制等。从而全面系统地解决当前保护片面化碎片化的问题,为非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资源现状和特征
    1.1 资源概况与空间特征
        (1)类型多样、传统与现当代交相辉映
        (2)西广府东客家、军事商贸混合其间
        (3)分布相对集中,与自然环境关联度高
    1.2 资源文化特色
        (1)历史相当久远、但边缘化且连续性波动明显
        (2)近当代地位上升、改革开放典型意义突出
        (3)移民文化多元包容、区域共生特征明显
2 保护历程回顾与现实困境
    2.1 保护工作历程回顾
        (1)起始阶段(2006年之前):经济发展为主题、矛盾不突出、保护要素主要为文物古迹类
        (2)推进阶段(2006—2016年):保护发展的矛盾突显、特色遗产的广义价值被关注
        (3)完善阶段(2016年至今):遗产保护危机加剧、抢救行动激发、法规政策逐步完善
    2.2 保护工作现状与挑战
    2.3 保护机制与体系困境
        2.3.1 国内名城为主体的保护体系盲区
        2.3.2 狭隘历史观导向下的价值失衡
        2.3.3 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缺位
        2.3.4 事权分立交叠造成的衔接不力
        2.3.5 个案营救的社会参与行动收效有限
3 保护体系构建与思考
    3.1 动态全局历史观下的特色价值体系重构
    3.2 基于本地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
        3.2.1 整体系统、要素完备的保护体系
        3.2.2 分类分级、刚弹兼施的差异管控
        3.2.3 创新拓展、统筹底线的紫线划定
        3.2.4 以街区为重点的特色风貌保护
    3.3 面向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
        3.3.1 加强顶层设计与程序系统性框架
        3.3.2 完善与拆除类更新的协调奖励机制
        3.3.3 建立基于事权的协同管理和监督机制
        3.3.4 形成动态平台、预保护和主动保护机制
4 实践思考与总结



本文编号:3936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936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b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