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管期刊 > 北大核心 >

《文学遗产》简介及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2014-07-07 15:43



文学遗产》
简介及投稿要求

文学遗产》创刊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学术刊物,本学科研究的许多新成果都藉本刊得以发表和确认,它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国际汉学界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权威性。 本刊的主要内容有:有关古典文学理论、各时代作家作品、各文学流派、各种文体的研究,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贯通,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论文。还有古典文学文献资料的考据及研究整理,有关学科建设的探讨,对有关研究著作的评论,国内外学术信息,等等。

中文名称: 文学遗产

语言: 中文

类别: 古典文学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辑单位: 《文学遗产》编辑部

创刊时间: 1954

国内刊号: CN11──1009/I

国际刊号: ISSN0257-5914(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邮发代号: 18-266

定价: 30元/期(2012年)

国内发行: 河北省廊坊市邮政局

国外代号: BM628

目录

 

期刊简介

历史

编委

注意事项

展开

期刊简介

历史

编委

注意事项

展开

编辑本段

期刊简介

 

文学遗产[1]创刊于1954年,与几代学者共同前进,许多老一辈古典文学专家都视本刊为最可靠的朋友,常将他们的得意之作首先投给本刊;而年轻一代优秀学者,也以在本刊发表其处女作而倍感光荣。本刊将继续加强与老中青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学术交流与联系。[2]

宗旨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时代性、科学性、建设性原则,提倡严谨求实的学风、生动活泼的文风。本刊不仅为专业人士研究、教学工作所必需,而且适合于一般古典文学爱好者阅读[3]。

《文学遗产》以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和经验为基本任务,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重要参照。

报道

《文学遗产》是国内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刊物,它以发表古典文学研究论文为主,同时也报导本专业学术动态,交流学术信息。

读者

对象是大学文科师生,各学术研究部门、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以及广大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

栏目

包括论文、书评、学者研究、海内外学者访谈、学术动态等。

影响力

《文学遗产》代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国家教育部审定的社会科学各学科核心刊物名单中,《文学遗产》被列为文学类甲等A级刊物共五种中的第二种(第一种是《文学评论》)[4]。

展望

对学科前沿问题特别予以关注。半个世纪以来,本刊曾讨论过学界普遍感兴趣的诸多问题,通过争鸣讨论,形成学术热点,推进学科向深广发展,提高研究的总体水平。本刊又着重对20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学科发展作多方面多层次的回顾研究,深入总结百年来古典文学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并对新世纪学科的前景作了有意义的展望。

编辑本段

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俱兴,伴随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也提上了日程,古典文学研究呈现出一派生机。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54年,经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以及何其芳、冯雪峰、聂绀弩等人倡议、组织,由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主办,在《光明日报》以周刊的形式创办了一个学术副刊——《文学遗产》,它和当时《光明日报》的《史学》、《哲学》等副刊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开辟的第一批学术园地。1954年3月1目,《文学遗产》第一期出版,在《发刊词》中明确指出:“运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对我们的文学遗产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指出:“容许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并不要求每一篇文章都成为最后的结论。我们希望有些重要的问题,能够在这个刊物上展开活泼的自由论辩。”陈翔鹤先生出任第一任主编,创刊的筹备工作由他一人全力承担。

1956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撤消,《文学遗产》改由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主办,陈翔鹤继续担任主编。以后文学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文学遗产》自此隶属学部文学研究所领导,仍以《光明日报》副刊的形式出版。除主编陈翔鹤以外,《文学遗产》最初只有金玲、白鸿两名编辑及秘书曹道衡,后来才增加了张白山、劳洪、卢兴基等人,成立了编辑部。为了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组建了编委会。第一任编委有:陈翔鹤、余冠英、陈友琴(以上文学研究所)、谭丕模、钟敬文(以上北京师大学)、吴组缃、浦江清、季镇淮、游国恩(以上北京大学)等。后来又陆续增朴了林庚(北京大学)、刘盼遂、郭预衡(以上北京师范大学)、王任叔(巴人)、赵其文(以上人民文学出版社)、范宁、吴晓铃(以上文学研究所)等人为编委。

为了加强与全国各地学者的联系,《文学遗产》在各地重点高等院校中征聘了通讯员,这些人后来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骨干力量,如陈贻惞(北京大学)、聂石樵、牛仰山(以上北京师范大学)、冯其庸(中国人民大学)、王运熙(复旦大学)、郭维森(南京大学)、袁世硕(山东大学)、宁宗一(南开大学)、黄天骥(中山大学)、胡国瑞(武汉大学)等。通讯员的任务是提供学术信息,推荐论文稿件,反映各地对刊物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编号:1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guanqikan/beidahexin/1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