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中职师范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11-28 08:37
    【摘要】目前中职师范教育存在着学生职业出口狭窄、教学方式陈旧、生源素质递减、"双证"教师缺乏等问题。改进和发展中职师范教育的对策是:转变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

    【关键词】中等师范学校;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小学、初中教师的摇篮。然而,中职师范教育面临学生职业出口狭窄、学科设置陈旧、生源素质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如何走出发展困局,值得全社会去关注和研究。
 
    一、中职师范教育发展现状
 
    1、中职师范生的职业出口狭窄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专门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师范教育则是大量培养熟悉并胜任学龄前、初等教育教学所需的教师。可以说,中职师范教育既承担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又肩负着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然而,社会公开招考招聘的单位绝大多数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社会普遍对人才的“高消费”导致中职师范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基本定位在幼儿教师、小学和初中教师行业,出口比较狭窄。
 
    2、学科设置过于专业,教学方式陈旧
 
    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学科体系设置是中职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全面和具体的体现。目前,一些学科的设置往往对中职师范教育内在规律、发展现状趋势和承载的使命缺乏系统性认识,以本学科为出发点,对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排列组合”,不能有机整合为中职师范的专业课程体系,致使学科设置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适应性。比如,有的课程的专业背景过深过重,忽视了仅有初中文化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方法有待更新。总体来说,在教学方法上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的教学重视不够。多数中职师范学校仍沿用“以课堂讲解、书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一些抽象理论,学校缺少实践场所和条件。同时,对学生成绩考核方法也不尽合理,学生成绩以理论考试为主,本文考核内容单一,且一考定成败,很少计算学生参加实践的成绩。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开发,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专业技能水平低,工作适应性差。
 
    3、生源素质递减
 
    上世纪90年代,能够上职业中学是很荣耀的事,只有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才有机会,然而时过境迁,职业中学毕业生原有的特殊优势已不复存在。在全社会在“重学历轻技能”思想影响下,生源总体素质严重下滑,愿意读中职师范的大多是些成绩不太好或家境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甚至厌学。尤其是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职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偏远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教学接受能力差,学习十分吃力。
 
    中职师范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至十八岁间,正值青春期,心理变化激烈、心理困惑多、冲突多,性格叛逆。而从实际情况看,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成绩不太好,没能升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状态的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4、中职师范师资缺少“双证”教师
 
    市场经济讲求供需平衡,需求决定供给,中职师范教育同样如此,但知识技能的“供需平衡”却容易被忽略。资深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其职后教育也是接受“学院派”正规培训,新教师是直接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招录,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如何从用人单位需求角度出发,培养出能够熟练运用知识技能,快速适应工作的毕业生,并非理论丰富就能解决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持“双证”的教师往往具有理论与实践优势。因此,学校亟需建立一支真正的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改进和发展中职师范教育的思考
 
    1、转变培养模式
 
    中职师范教育必须面向新世纪,面向就业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从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中职师范生就业需求预测和人才素质结构分析,向学校提供人才供需信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加强教育机构之间、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交流合作,运用发达地区教育优势,共同促进偏远地区中职师范教育的发展。加大社会力量协作办学力度,开展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的模式。
 
    2、优化教育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建设客观性、适应性较强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难度适宜的学习内容,做到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姻,提高就业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中职师范学校的研究人员和专业教师脱离幼教、初等教育实践的现象,教师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学习,一方面是要“走出去”,一方面是要“请进来”。“走出去”就是鼓励或要求专业教师到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兼职锻炼,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教学动向及师范学生思想动态,塑造“双师型”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院校去深造和进修,以保持办学活力,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请进来”就是将外面的人才请到学校中,既可以引进行业中一些有特色的培训课程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到教学中,转变教育的惯性思维,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又可以经常性地请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学一线的教师到课堂中作一些专题报告,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甚至可以拿出一定的教师岗位,聘请业内精英人士,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一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呈“爆炸式”发展,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的必备能力。作为中职师范学校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以更强的责任心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中职师范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不太好的情况,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鼓励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为学生“解开心结”。同时,分析就业形势,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信心。采取更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习中获取成就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该如何学、学什么。二是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中职师范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而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能够把所学所知应用到教学中去,为自己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解决实际问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再走“老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的课堂教学老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要通过加大实训教学比重,让学生走进真实工作环境中顶岗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转化,而实践又为学习理论提供感性认识。三是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受到社会价值多元化冲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有所淡化,一些教师不仅不能为人师表,甚至丧失一个普通人的良知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邪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敬业乐教,无私奉献,关心爱护学生。注重自身形象仪容仪表,有较好的亲和力,受到学生的喜爱、尊敬。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和教学技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10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0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5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