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华人牧师陈金镛本色化布道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05:07
   基督教自一进入中国便开始了其本色化的历程,华人基督徒作为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的主体,在基督教本色化历程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当基督教在中国经历种种冲击之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反思其传教策略,而与此同时华人基督徒群体也开始逐渐肩负起基督教本色化的重任。对华人基督教牧师陈金镛的生平、职事与基督教人际网络的梳理和重构,进而窥探当时华人基督徒在基督教本色化道路上的人生历程、参与程度与思想的调适。通过对陈金镛本色化传道策略的剖析,希冀探明华人基督徒是如何将基督教传播于社会的终端。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陈金镛在各时期的职事和人生经历,以及陈金镛的基督教人际网络,对陈金镛一生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分析,从中理解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作为华人牧师的陈金镛对基督教事务的参与和适应。第二部分,主要叙述陈金镛关于基督教自立运动与本色化的呼吁、陈金镛对中国传统社会与基督教教义、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调适和比较,进而对陈金镛的基督教本色化思想进行阐释,理解陈金镛及当时的华人基督教牧师,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与抉择。第三部分,以陈金镛本色化传道——文字布道为切入点,分析陈金镛对于传道及对传道人的认识,并介绍陈金镛文字布道的著作观念,及文字布道、国学阐道、《圣经》文本研究等布道方法,从而认识陈金镛试图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所做出的努力。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97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属灵派华人布道家的研究状况
        (二) 关于中国基督徒本色化思想与事功的研究
        (三) 关于陈金镛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陈金镛的布道经历:生平与职事
    一、求学与受洗(1868—1887)
    二、教育布道时期(1887—1919)
        (一) 任职教会学校(1887-1906)
        (二) 传道人的传道人——任职南京金陵神学院(1906-1919)
    三、编辑布道者——任职上海广学会时期(1919-1929)
    四、自由布道者——陈金镛的晚年生活(1929—1939)
    五、陈金镛的基督教人际网络
第二章 陈金镛的本色布道思想
    一、教会亟需自立与本色
        (一) 中国教会宜亟图自立
        (二) 中国教会亦需本色
    二、传道者需了解中国传统社会
        (一) 对于中国社会心理的理解
        (二) 对于中国时节的理解
        (三) 对社会行为习惯的理解
        (四) 对于丧礼祭祀的理解
    三、陈金镛对“旧学”与“基督”的二重调适
        (一) 《圣经》与“五经”
        (二) 陈金镛对基督教与孔教的调适
        (三) 陈金镛对中西文化中“神”观念的调适
    四、基督教应适应现世的需要
        (一) 陈金镛对政教关系的认识
        (二) 基督教是高尚的国家主义
        (三) 基督教与三民主义
第三章 陈金镛本色布道的主要实践途径——文字布道
    一、布道之首要——亟需布道人才
        (一) 对于传道人的定义和认知
        (二) 对传道人的要求
    二、布道方法之首选——文字布道
        (一) 陈金镛对文字布道的认识
        (二) 陈金镛的著作观念
    三、陈金镛对文字布道的实践和运用
        (一) 国学阐道
        (二) 书信传道
        (三) 陈金镛的《圣经》研究
结语
附录: 陈金镛著作、言论集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红;;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研究[J];国际学术动态;2013年01期

2 费雅君;全面正确地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J];青海教育;1998年Z1期

3 朱明远;;浅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特殊历程[J];开拓;1987年03期

4 王启伟;王翔;;翻译出版: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性启蒙[J];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03期

5 汪信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年02期

6 马艺铭;;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J];改革与开放;2013年10期

7 王日根;陈瑶;;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演迁研究的学术反思[J];学术研究;2010年01期

8 樊翠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国近代社会史兴趣[J];世纪桥;2010年19期

9 郝平;韩晓莉;;中国近代社会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3期

10 李志峰;;马克思评论中国近代社会的“世界历史”视野与方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靳环宇;晚清义赈组织(1876-1895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4 尹倩;民国时期的医师群体研究(1912~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权;台湾内渡士绅施士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恽代英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2 顾强强;华人牧师陈金镛本色化布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李丽雯;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年

4 宋林林;社会“镜像”—中国近代风俗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张亚楠;何干之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论战的总结及其贡献[D];河北大学;2014年

6 陈为;博物馆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7 田明;邮政与中国近代社会[D];山西大学;2005年

8 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谷春辉;中国近代社团与秘密会党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代莉;吴雁南先生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1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841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