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教育思想论文】当代武术教育思想体系构建(共6555字)

发布时间:2017-02-26 18:10

  本文关键词:国学语境下的学校武术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武术的“珍贵”不仅体现在影视留给观众的击技印象,更重要的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武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厚实的教育价值。本文以武术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武术发展和国民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探索当代武术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研究认为国家、社会、公民是承载武术教育思想的三个着力点,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注重“礼”、“仁”、“侠”等传统武术教育思想的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增强“修身”、“武德”、“文化传承”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应当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构建当代武术教育思想的立体体系促进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教育思想;发展;构建

一、当代武术发展回眸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犹如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经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沉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繁衍发展,深受我国传统观念、民间习俗、不同流派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价值体系。在中国人心中,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然而,回顾当代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华武术在改革道路上尽显崎岖不平,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断被压缩。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从旧有的教育体制中解放出来,被列入体育的范畴,脱离了军事舞台,特殊历史条件下,艺术表演功能成为了武术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确立,武术界思想解放,关于武术性质的争论又掀高潮,武术价值的探讨虽未达成共识,但对武术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一时期,武术走进了各级学校课堂。举国体制办体育的思想促进了武术的竞技化发展。80年代中后期,国内武术馆社不断涌现,各级各类武术竞赛活动日趋活跃。90年代初,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武术在世界的推广已初具规模。这一时期,关于立足传统文化挖掘武术内涵的工作受到了武术界的重视。[1]2000年至今,武术一方面沿着竞技体育发展道路努力前行,另一方面以学校武术为阵地,群众武术为基础大力培育武术发展根基。但在武术进军奥运会道路上,受国际比赛规则的影响和过多追求西方体育的共性,致使竞技武术套路中出现“操化”和“舞化”的现象也日益严重,武术逐渐失去了击技的本质特点。[2]2002年,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主席卡拉罗公开表示,从技术角度考虑,项目委员会建议不将武术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3]在学校武术教育中,自武术进入学校之日起,一直引进和仿照西方体育的方法和理论来教授武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武术教学内容,学校基本把武术作为一种纯技术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与推广。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普遍下降,武术教学“名存实亡”,一些学校甚至取消了武术课。[4]群众武术中太极拳较为普及,主要群体是中老年人群,其它拳社大多面临倒闭。相反,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却大行其道,受到普遍欢迎。这是当前武术发展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也是当代武术发展需要审视的问题。

二、构建当代武术教育思想体系的紧迫性

当代武术发展走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和群众武术的道路是武术改革的选择。究其原因,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和西方体育的侵入,作为重要军事手段的武术退出了历史舞台,击技价值被保留了下来,体育属性成为了武术的本质属性。作了一项体育运动的武术必须以群众喜爱为基础,学校发展为突破口,竞技化发展模式向世界推广。但在受西方体育的排挤和全球化的影响下,武术以体育运动的一种形式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西方体育的强势地位,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西方体育的教育思想和追求更高、更远、更强的价值理念更能迎合现代人的社会心理。其次,全球化加快了武术现代化的进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武术的新生和发展,但更多的是从全球化视角探索武术的发展导致了武术个性的缺失,武术本质特点的失落。受过“唯技击论”、“唯套路论”错误思想的影响,也尝试走西方体育的发展道路都证明了不适合当代武术发展。那么,当代武术应该走出怎样的一条道路呢?经过多年的探索,许多学者已为武术发展探明了方向。上海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政协委员邱丕相教授在上海市政协2007年第十届第五次会议上发言时指出:武术在今天主要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存在,但人们往往忽略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忽视对它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的认识。[5]包磊、王岗认为,国学主导了中国武术,学校武术回归国学是其自身文化的重拾,学校武术与国学联姻,是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一种认可和仰慕。[6]张峰、闫民提出,学校武术教育应定位于以突出民族性、强调德育教育、传承民族精神为重点,[7]等等。在当下,呼吁武术发展突显民族性,强调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以武术发展带动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为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的呼声越高。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构建当代武术教育思想体系推动武术的发展呢?

三、构建当代武术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我国传统文化。它诠释了“德”、“技”、“道”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涵盖了几千年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站在弘扬民族文化,强化国家精神的高度审视当代武术的发展,挖掘武术的文化价值,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弘扬武术教育思想,把握武术发展的方向和本质是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具有“礼”、“仁”、“侠”等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的公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加强武术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使涵盖武术教育思想的武术发展史,武术文化史,武术军事史等成为武术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以教育思想传承为手段,改革和发展武术普及化的重点,在教育中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实现武术传承重理论、重思想、重传统文化的目的。根据当代武术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承原则。第一,从客观现实出发原则。认真审视武术发展的现状,研究武术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第二,主体需要原则。调研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对武术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把握当代武术的发展。第三,从国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国策出发。国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国家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当代武术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以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为核心的国家精神教育思想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由智力文化软实力和精神文化软实力组成,包括用以体现、保存、流传人类文化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产品。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经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它源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保持着千丝万的联系。是构建以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为核心的国家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首先,中华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在它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儒家、道家、兵家和佛家等各流派的思想,同时具有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法学、医学、宗教学等文化色彩,是中国多元传统文化的集体合。在价值表达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以武修身观,道家文化的以武养生观,佛家文化的以武防身观和兵家文化的以武卫国观;[8]在文化思想上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传统哲学观,“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美学观,“攻防进退”、“借力打力”的法理观等。这些思想价值和文化表达充分说明了武术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现了武术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其次,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武术因为其特有的击技功能,自身的发展总是与军事斗争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前,每一次外敌入侵,中华武术都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宋朝的岳飞抗金,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等这些军事斗争一方面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华儿女忠贞爱国,保家为国的民族情感。这些经典的武术斗争史和广为流传的民族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和武术发展史是构建以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为核心的国家精神的重要素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武术文化无不占有一席之地。“强化国家意识,使中国武术教育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强化国家意识,使中国武术教育成为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9]因此,构建以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为核心的国家精神教育思想体系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武术核心教育思想的弘扬。第一,将武术教育思想内容纳入国学教育的范畴。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宣扬武术的教育思想。第二,将武术文化建设纳入到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使武术教育思想成为培养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重要内容。第三,将武术教育思想纳入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奠定武术教育思想成为国家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二)构建以“礼”、“仁”、“侠”等传统武术文化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教育思想体系

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营养。不同朝代各个流派的教育思想在武术身上都有所体现,可以说,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好的载体,是传统文化一个活的化石。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居于教育的主流地位,儒学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学教育基本教育模式注重文武兼修,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书、数六项。射、与武技教育有关,“礼”是讲射箭和礼仪融和在一起,乐又是讲音乐与武术有思想的结合在一起编排成的攻守格斗的活动场景。“仁”在中国古代核心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儒家的伦理思想讲究仁义礼智,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侠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产物,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中长期存在。它表现出的是一种扶危救世,匡扶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言行一致、守信重诺,杀身成仁,勇于牺牲的精神。[10]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侠是“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表现了侠具有为解人于危难而“轻生死”的侠义气概。谭嗣同非常崇尚侠的反抗牺牲精神,变法失败后,毅然赴死。守信重诺也是侠义精神的一种重要内核。《史记。游侠列传》记载“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反映了侠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守信重诺。[10]传统武术文化中“礼”、“仁”、“侠”等教育思想是武术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培育具有“礼”、“仁”、“侠”等武术教育思想既是帮助人们提高对武术思想内涵的认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构建以“礼”、“仁”、“侠”等传统武术文化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教育思想体系。第一,,要使武术核心思想在社会上得到弘扬。武术教育思想是和谐社会核心思想的来源,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宣扬武术核心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第二,要使武术教育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推手。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化建设是关键,要充分发挥优秀的文化教育人、引导人作用,使武术教育思想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股重要力量。第三,要充分发挥武术教育思想化解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作用。

(三)构建以“修身”、“武德”、“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合格公民教育思想体系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学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观念,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儒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武术发展中都有着历史的烙印。武术伦理道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三达德”“四德”“五常”“八德”这些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儒家在《大学》中曾提出“明德”、“内外兼修”。在古代的武德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德为艺先”,贵仁、尚义轻利、忠国爱国、尚勇治气、贵教重养、诚实守信等伦理思想,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伦理文化体系。[11]在传统武德的萌芽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自然汲取了主脉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文化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传统武德的道德精神表现实质上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它的内容虽然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的补充和丰富,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之是围绕儒家思想这一主线而变动,是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当前全面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时期,把握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加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进程,使武术教育思想成为教导人、约束人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有利于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公民。在构建以“修身”、“武德”、“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合格公民教育思想体系中,应该做到第一,发挥武术教育思想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武术的健身功能是武术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主要功能,但应该看到因为武术具有较强的文化教化功能,武术的健身功能更应该体现在健心和思想教育上。第二,发挥武术教育思想提高公民品德修为的作用。第三,发挥“文化传承”对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作用。

五、结语

武术的魅力不在于它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不在于它高、难、新、美的艺术表演,而在于它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民族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谐社会的构建,合格公民的培育都需要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基础。挖掘和弘扬武术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既是为武术发展作贡献,更是为国家、社会和人类文明作贡献。传统中好的东西不能丢。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武术的发展更应该从教育思想上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当代中国人理想信念的坚定和价值观念的确立。

参考文献:

[1]桑全喜,张国栋.改革开放30年武术教育热点透视[J].体育学刊,2009,(9):92-97.

[2]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13-19.

[3]王友唐.武术能进奥运会吗?———何振梁带来国际奥委会新信息[N].北京晚报,2002-09-03.

[4]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3-76.

[5]刘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6-128.

[6]包磊,王岗.国学语境下的学校武术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10,(3):17-18.

[7]张峰,闫民.学校武术教育的自觉与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3):57-59.

[8]邓运来.论古代武术文化中的教育思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39-41.

[9]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1-66.

[10]周建新.侠文化与中国武术内在的关系探究[J].体育与科学,2013,(9):102-105.

[11]郭玉成,郭玉亭.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9-71.

作者:郭青川 朱雄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本文关键词:国学语境下的学校武术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45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2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