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设计:诵读经典、积累精华、陶冶情操

发布时间:2015-03-26 12:45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设计,诵读经典,国学教育课程论文
 
    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
    课程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语用函[2010]6号)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教师师德和知识积累;让青少年在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所积淀的精美华章的滋养中建立道德行为规范,通过背诵积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本学期开始,我校开发“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全校实施。
    课程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通过背诵,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勤奋学习的态度和毅力。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3、普及国学知识,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4、通过师生同诵同写同讲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程内容:
    1、自编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诵读经典诗词、诸子典籍等。
    2、开展丰富的诵读经典、书写经典、试讲经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激发其对于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3、国学课与语文课相结合,并推荐优秀经典的课外阅读书目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
    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勤于积累,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积累为主,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运用,使国学成为学生真正的营养。
    2、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丰富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国学,提高其学习国学的兴趣。
    3、精选精读,取其精华的原则。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取其精华,去期糟粕,选读精彩华章,不全盘照搬。
    4、简单和易于操作的原则。通过各种有趣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不断优化实施策略,使其更为合理、简单和有趣。
    5、评价考核。教务处要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并认真落实,推动促进《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有效实施;各年级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长期坚持,并形成自觉的诵读习惯。
    (二)实施措施
    1、时间安排:每天早读20、午读15分钟,其它课余时间。
    2、责任教师:各班班主任。
    3、内容安排:(暂定)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安排
    4、活动安排:
    ①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研讨课活动,每次一节公开课。
    ②每学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测活动,总结讲评。
    ③每学七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竞赛
    。
    (三)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成立《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加强课程管理,分工明确,协调一致。
    课程组负责课程开发,包内容安排,教材编写等;教导处全面组织实施、督察落实、组织考核评价,年级组要按教务处要求积极配合;教研组、年级组要分阶段定期组织研讨,提出可操作的指导意见。
    3、后勤保障
    课程实施所需经费学校予以支持。
    课程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计划,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每月一赛”等)有落实,效果好。
    2、对学生的评价:①按时完成背诵的内容,粗知大意;②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文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③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3、对课程的评价:看是否按《课程纲要》计划落实了课程内容,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
    课程预期成果形式
    1、《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总结(每学期一份)
    2、《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案例、论文(每学年一册)
    3、《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活动剪影(每学年一册)
    4、《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录象、展示活动录象


本文编号:18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0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