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中竞争机制与人文关怀教育的博弈分析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7

摘要: 在小学教育中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其目的是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如何定位好这一机制的角色相当重要,即小学教育中竞争机制的作用是工具性的还是目的性的,这种机制下教学重分数还是重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博弈理论说明竞争和人文关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形成共赢局面,并就维持这一局面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教育竞争机制人文关怀教育博弈均衡
  
  一、引言
  
  强烈的竞争意识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小学教育中竞争模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全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必要途径。然而,新课改强调在小学教育中推行人文关怀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激发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文感受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竞争的传统定义为优胜劣汰,有输有赢,在小学教育中引进竞争机制势必会形成学生存在好坏优劣之分的局面,尤其是当竞争机制被滥用时,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出现两极分化(范雯雯,2009),这显然有悖于人文关怀教育的要求。笔者将从博弈均衡的视角来解读竞争与人文关怀教育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该视角下的小学教学竞争机制能够促成人文关怀教育。
  
  二、博弈理论与竞争均衡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多个博弈局中人的决策相互影响时,局中人的理性行为和均衡决策的理论。博弈的基本要素包括:局中人、策略、得失、博弈结果、均衡。简单地说,也就是参与一场博弈中有决策权的为局中人,局中人通过对实际可行的方案选择,承担博弈得失或结果,而这种博弈结果往往是稳定和均衡的。
  (一)学生之间的不完全静态博弈
  在博弈理论当中,根据局中人掌握信息的程度,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局中人对自己和其他局中人的信息准确地把握;相反,则为不完全信息。根据局中人行动的顺序,又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局中人共同采取行动,或者行动虽然有先后,但局中人彼此不知道其他人采取什么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局中人单独采取行动并且彼此知道其他人的行动策略。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博弈类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本研究的对象较为特殊,参与竞争博弈的局中人为小学生,由于其心理、智力的特点和竞争本身的单纯性,小学生在课堂竞争氛围中的学习在主观上并不能准确知晓或把握其他同学的信息,并且彼此不知道其他同学在课堂中所要采取的行动。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将其参与的这一博弈定义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这是一场不受其他局中人行动影响的博弈,学生在竞争中所采取的行动取决于他们的天性和主观因素,是一种不受约束和不被影响的个性解放,结果并不是这场博弈当中的最终目的。这样一来,不需要比较学生之间的分数,不需要排名,关键在于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竞争学习得以实现。
  (二)学生之间的博弈均衡
  均衡是博弈逻辑中的重要概念。“均衡”(equilibrium),即平衡的意思。在博弈逻辑中,指一种稳定的博弈结果,是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博弈的均衡是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在小学教育中竞争博弈局中人——小学生,不同特征的小学生间如何实现最优策略的博弈结果,而避免出现将个体之间的竞争夸大化,组织内部的合作淡化的局面呢?因此,我们需要寻求某种均衡。
  整体而言,竞争博弈的结果是稳定、均衡的,具体体现在各个个体得失的此消彼长上,即这场竞争的最终得失是稳定的,而得失比例却是不定的,这取决于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各自的特点和条件。换句话说,竞争机制在小学教育的引入的总体博弈得失是恒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如何调节每一个小学生之间的得失,让所有小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这种均衡的结果还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上的争先恐后、积极主动,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既调动学习热情,又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发展,加强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博弈视角下的竞争机制能够与人文关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形成共赢局面,通过竞争性的学习,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不断调动,同时,良性的竞争可以找到适合不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差异的教育目标。
  
  三、形成小学教育“占优”竞争博弈的建议
  
  (一)避免小学教育中竞争机制的滥用
  竞争滥用最主要的体现为,对竞争运用的目的不明,教师权利控制形式的本质没有变化,以及对能力的重视而忽略学生的发展,这种滥用使得学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个人的能力取决于分数,把失败看成一种错误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本质被扭曲成为一种能力竞赛,学生的能力被分数取代,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让小学生在竞争博弈得到共赢发展的结果,就需要明确竞争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性地位。
  (二)创建竞争中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或学习团队(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构建一个共生共荣的竞争团队,只有组成的是一个共生共荣的竞争团队,共同体中各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精心合作,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才是现实的,因为当竞争是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与另一个学习共同体之间展开时,“合作互助”就会成为这些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的“占优战略”。学习共同体的成立应该是学生自愿和教师调配的原则下成立的,这样一来,团队中的个体有合作的基础和共识,在团队里发挥不同的作用,各司其职,合理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虽然新课程强调课程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倡导过程性评价,但是,从中国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看,考试仍是考核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分数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导致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过多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其个性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教育影响,而考试是当前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平等的有效教学评价手段,对国内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整个国内教育改革意味深长。我们需要找到考试与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契合点,为小学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课程本身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地、健康地、个性化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四、结语
  
  竞争模式在小学课堂的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竞争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个性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在让他们发挥主观积极性的同时合理引导,避免滥用竞争激励的手段,误导学生对分数、结果的极端关注和重视。博弈的分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只要我们合理安排,选择可行策略,竞争机制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不但能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学习主人翁精神,而且能促进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雯雯.反思小学教育中的竞争[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
  [2]王少敏.教学中的博弈——兼论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消费导刊,2008,(5). ,笔耕文化传播

本文编号:2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