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5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素质教育逐步成为改革的主旋律,作为与市场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受普教影响较深,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走素质教育的道路,重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培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需要。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中等职业学校要求得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只有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靠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职生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占得先机,从而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这两个文件,是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在职业教育具体实施的政策体现,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思路的具体规定。
  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三个“加强”,即:“改进和加强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革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已不是“中等管理人员”,而是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适应形势,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传统职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从传统的一种智能教育转向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从呆板的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灌输教育转向一种让学生主动发展;在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上,从片面的和某种适应岗位能力的教育转向重在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的对象上,从很少考虑个性差异转向面向全体,充分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事实证明,只要从传统的职业教育中走出来,转向素质教育,中职职教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是明确培养目标,针对性设置课程。中职学校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按照企业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具体明确地规定培养目标及规范要求,确定所应开设的课程。
  二是强化专业实践,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专业课程,强调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兼顾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三是有利于给予学生终身有益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使其适应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适当设置思想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和健康心理教育及其相应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而全面的职业素质的形成。设置这类素质教育课程,教师应担当“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结合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频率在不断加快。以往的教学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的培养,这已明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起到指路人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我学习,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能通过自学,不断掌握新技能、新工艺、新知识,才能适应劳动就业不断变化的需要。
  (五)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一支结构合理、团,笔耕论文

本文编号:2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f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