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提高公共课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学生需要视角探究河北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4

 摘要:当前教育学公共课教学质量低下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忽视。学生需要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积极性的源泉,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正确定位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功能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形成相关需要,并在学生相关需要与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学公共课;学生需要;教学质量
    
  教育学是各专业师范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同时又是培养师范生教师素养的“专业课程”。因此,师范院校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实效性如何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此同时,“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差”则是很多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感受。这种感受主要表现在:学生普遍认为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不能真正提高自己从事教师专门职业所需的各项技能技巧,因而缺少学习兴趣,课程的学习过程成了为应付考试而被迫死记硬背的过程;教师则因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缺少成就感,感觉自己的精心备课和辛勤劳动未受到学生应有的尊重,也远离此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要求。所以,当前师范院校教育学公共课确实存在质量低下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真问题”。
  
  一、当前教育学公共课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
  
  找准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那么,导致目前教育学公共课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有哪些呢?有研究者认为问题出在三个方面:1.教材脱离实际;2.教学内容陈旧、空洞、乏味,教法死板单一,实践环节薄弱;3.教师素质不理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教材和教师两个问题。还有的研究者总结得更全面一些,认为存在的问题包括5点:1.教材重理论轻实用;2.教学方法以绝对讲授为主;3.课时安排太少;4.教师对教学研究不到位,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5.教学班容量大。其所作问题归因除了教师、教材之外,尚有教学组织形式。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和分析总结,虽然或详或略,但大都与上面两种观点相似。根据这些观点,要想提高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质量,扭转教学效果低下的局面,就应该从改革教材内容、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调整等方面入手。
  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有些观点理论上是正确的,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帮助不大。例如,教育学的内部和教材有其固有的局限。其作为重点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和原则的“学”的课程,不等于“教育术”或“教学法”,其教材内容只能是“重理论轻实用”的,有限的篇幅也只能使其大量理论和原则显得“空洞、乏味”;教育学公共课只能向师范生传授那些已经相对成熟或取得了共识源于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教育研究成果,因而,既成的教育学教材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永远只可能是“陈旧”的。可见,过分倚重教育学教材改革与更新来提升师范生对教育改革现状适应性的愿望终归会落空。又如,增加课时缩小班容量没有空间。其一,适当增加课时当然有利于提高任何一门课的教学容量,或对教学效果也有一定作用,但在保证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以及教学总时数一定的情况下,师范院校能够减少什么课程的教学时间而增加教育学课程的课时?其二,在目前高校大规模扩招已成事实,教学场地和师资相对紧缺,而且课时补贴总量有限,在这样的前提下,减缩教学班容量、实行小班教学又有多大的可行性?
  因此,从上述人们已经找出的各种影响因素看,通过改善教师的素质(包括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质量,可能是唯一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但问题是,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也有很多;有些素质可以很快提高,而有些素质的提高则是缓慢和长期的。如果不是停留于空谈,那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提高教师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是当务之急呢?这对公共课教育学教师显然是一种难以下笔的“处方“。
  如果我们承认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其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人们在探讨教育学公共课教学质量问题的时候,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学生,只有学生,才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学效果只能通过他们的学习效果——素质及能力的发展来体现。因此,授课教师素质的提高,绝对不能离开学生泛泛而谈。否则,一个本来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又会因为没有明确的指向而流于迂阔,而无的放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目前教育学公共课教学效果低下的真正原因,是授课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及其主体作用的惊人忽视,以致于使他们对教育学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目标不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兴趣不高、态度不正。这种对学生的忽视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授课教师仅仅关注既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与任务的完成情况,而缺乏对学生内在需要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不能鉴别学生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需求,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关注视角,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需要和动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二、学生需要与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的关系
  
  需要是指人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它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笔耕论文,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需要又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它调节和控制着个体认识过程的倾向。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唤起、维持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一切行为。”㈦所谓“唤起、维持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一切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不断在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知识非常便利地呈现在他们面前,那种因为知识的稀缺而认真学习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因此,相对于一般的教学艺术与技能技巧,对已经具备了相当辨别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唤起、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重要。学生大都明确意识到,大学阶段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什么和不学什么,甚至哪些课程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哪些课程的学习是敷衍考试

本文编号:2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3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