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让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轴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2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科学、人文的认识,对当前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对当前的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的想法作了一些粗浅的阐述,表达了作者渴望加强科学、人文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情怀,让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成为当前教育主轴的思想。
  【关键词】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重要性和迫切性 思想品德课 人文教育
  
  目前,应试教育依然存在,有重学科教育轻人文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的倾向。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人文属性渐趋模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以实利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从事教育,将接受教育的过程纯粹视为“就业准备的过程”、“智力投资的过程”、“价值积累的过程”等等,甚至主张要将其“产业化”、“商品化”。
  中学时期,可以说是学习知识最好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情感迅速成熟的时期。孩子长大成人,虽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同时更需要有及时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人际交往和音体美劳等教育。最近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学校应重视人文教育,首先培养出和谐的人。其实,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精神。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识
  
  在当今社会,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出现了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概念的不同界定,但对“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信念、理想、气节和人格等”这一实质是共识的。
  我认为,我们今天重视、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的人文精神。在当今,科技如此高速发展与高度发达,人文文化、人文教育显然特别重要,科技与人文对人类社会与个人犹如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长空竞胜。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看来,二者本身存在着相通性。理性的科学精神必然蕴含着人文精神的成分,而高度发达的人文精神也必然包含着科学精神的要素。可以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这种相通性,就决定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具有实现整合的内在机制,可以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二、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进行人文教育是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两种基本需要。正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在2001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所指出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构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有两轮共转,协同前进,两翼共振,携手同飞,才能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才能推动整个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2、进行人文教育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个人人生的成败。对个人来说,人格的高尚与卑劣、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尺度。没有完善的人格,很难谈及家庭、事业、人生的成功与辉煌。纵观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坚定自信和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的毅力。爱迪生认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几十年来,强调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教育忽视了价值理性,带来人文精神的长期缺失,从而培养出大量德智分离、有能无德的“人才”,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不久前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因烧碱泼熊便是典型。目前,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克服他们娇生惯养、意志薄弱、任性的弱点,培养他们有胆有识、坚定自信、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
  
  三、对当前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些想法
  
  我们的教育应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协调而健康地育人,提高我们的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在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今天,加强人文教育尤其重要。思想品德课属于人文学科,是目前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它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学科优势。然而,必须承认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其实际效果越来越不容乐观。目前,中学生价值观念日益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传统价值观念的虚无主义倾向突出。在我们六亩塘中学中,有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过于空洞,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太遥远。”“我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和书上不同的想法,但考试时必须以书上的说法为准。”“考试就是记笔记、背习题,考试一过全都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现在的学校思想品德课不受学生欢迎,以致不被学生重视,削弱了其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这可以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失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科学主义色彩浓厚、人文主义色彩淡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实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沿袭了科学主义的教学手段,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没有从人文主义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思想品德课首先应加强人文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
  当前,素质教育以越来越强大的气势冲击着我们,如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品德学科实行开卷考试,笔耕论文新浪博客,试卷难度的降低,能力题、实践题、综合题、开放性试题比重的逐渐加大等,但各类考试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为了能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我们的学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书本的学习中去了,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们还不可能超脱我们所在的地区和学校的土壤,我们在多种量化评比中虽然不得不面对现实,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勇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
  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谈到:课堂上,凡属于见解型的问题,老师不能判定对错,如果一定要说,必须说明仅仅是个人观点,因此在美国校园里,学生思维活跃,师生能平等交流。反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一方面,教材的某些内容和材料显得过时、空洞,在表述上也缺乏人文关怀,给人一定僵硬的距离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又经常摆出授道者居高临下的姿态,为了传授“正确的知识”,运用各种不同的技巧、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生吞活剥地去接受书本提供的所谓客观知识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学过程就是传授客观知识的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的、创新的思想就会遭到扼杀,从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或是口服心不服,变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应该认识到随着多元开放社会的形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会纷至沓来,这正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人们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和趋势。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于“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对于种种想法,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谬误百出,或是辛辣尖锐,教师都应尊重,不要动辄就充当法官,轻易做出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创新的精神,师生也才能做到平等的交流。


本文编号:2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5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