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与学生主体的教育学解读1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1

 摘 要: 在摒弃“师道尊严”、实施师生“平等对话”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还需要不需要拥有权威?拥有什么样的权威?以及教师权威与学生主体如何共存等问题本文进行了肤浅的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权威 学生主体
  
  在摒弃“师道尊严”、实施师生平等对话”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我认为教师需要拥有必要的权威。通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爱心、同情心树立起来的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能更好地组织教育教学;引发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但如果片面凸显教师的权威,就有可能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权威与学生主体作为矛盾统一体,必须辩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在共存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平衡发展,从而在根本上实现由“师道尊严”到“平等对话”的转变,笔耕论文新浪博客,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1.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主要表现在:(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2)教师在教学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1](3)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而要体现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爱、激励。(4)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P18)教师不仅要在学科知识传递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是学生主体地位最本质的体现。
  1.2学生自身体现其主体性。
  主要表现在:(1)主动性。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上进是其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学生自身应该努力通过培养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责任心,把“要我学”改变成“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2)独立性。学生的独立性表现在“我能学”“我会生活”等方面。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积极锻炼和培养独立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克服依赖性。(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基础。(4)交往性。生生、师生的主动交流和沟通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丰富和思维的活跃,更重要的是通过主动交往可以加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极为有利。(5)创造性。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更是学生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2](P187-200)
  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本质属性
  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威?其本质属性是什么?这是关系到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还需不需要拥有权威的首要问题。
  2.1教师权威的本质属性。
  我认为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本质属性。“权威”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所谓教师权威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和个人因素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的、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指社会的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指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也是实质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构成;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形成感召权威。可见,教师权威包括主客观两大因素、四个层次。[3]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权威虽不能离开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但不容置疑教师拥有的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是学生成长发展最需要的,是教师权威的本源。教师权威是在教师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本质属性。
  2.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与“师道尊严”的根本区别。
  “师道尊严”更多的是利用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使教师成为供奉的敬畏对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权威(下面简称新教师权威)更多的是教师用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获得学生的敬重。“师道尊严”从根本上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丧失了人格自重和自我意志,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不敢违抗;新教师权威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引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提倡的是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这种权威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需的,对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的知识权威是对教师专业身份的一种确认,增加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任程度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将会使教与学成为“两张皮”,处于分离状态,最终造成“教将不教”“学将不学”的结果,到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荡然无存。从学生角度看,教师的知识权威会增强学生的向师性,学生在尊师、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指导的倾向中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外界环境获取人类的文明成果,建构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但是,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年龄、经验和常识等方面都处于下位,具有“未完成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由于教师经过专门的培训,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清晰而明确的了解,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加上有一定的体验生活的能力,所有这些均可使教师必然可以扮演起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专家”角色,对文化选择、加工和改造
,以符合学生的文化领悟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使师生间“双向建构”过程得以畅通。因此,承认教师权威并由此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讲加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文编号:2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c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