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思考:有关学前教育学使命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0

摘要:学前教育学的使命与其自身的性质和各类研究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有着密切关系。首先本文作者明确它是一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理论学科,然后对研究学者进行了分类,即“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和“实践研究即技术类”三类。最后对于学前教育学的历史使命加以细致分析,笔耕论文,得出这一使命代表着对学前教育界研究者的精神以及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跨学科研究已成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对学前教育研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基础理论学科;历史使命;跨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3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对后代成长本身,开始进行越来越深入地研究,毫无疑问,学前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那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到底肩负着什么使命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一、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对于学科分类的界定需要对其进行功能分析。如果该学科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那么它就是基础理论学科,如果其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那么它就是应用学科。而学前教育学是指对孩子3~6岁的教育,主要进行“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工作,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学规律的学科,由此可见它是基础理论学科。
  二、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简述
  至今,学前教育学研究可以归纳出三种价值观,即“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和“实践研究即技术类”三类。第一类研究具有理论突破性、国际前沿性和知识创新性三大特点;第二类则更加关注学前教育学的实用价值,注重于如何制定政策,更好地为本学科发展作参考作用;第三类就是侧重于研究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艺术。
  “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能负担起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吗?研究这一类的学者最早意识到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早在维新运动中的康有为就在《大同书》中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教育的思想,之后的张之洞也拟定了《奏定蒙养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很自然地就成为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主流。但是,他们侧重的工作却停留在搜集、记录和整理一些教育现象,为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提供事实依据,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虽然我国政府在文明社会中是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组织,但“政策和制度研究即政治类”是学前教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不是主流使命。
  “实践研究即技术类”能担负起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吗?学前教育学在创建初期,着眼于幼儿的可塑性,所以其重点就放在了课堂教学中。本学科之所以存在,也是源于实践的需求。此类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学前教育学的使用价值上,他们关心的是学前教育学主要教授的是什么和怎样才能教好。这种理论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简而言之,实践研究即技术类只能帮助一部分幼儿园和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但从全局来说,其普遍性还是欠缺的,更缺乏周密而科学的论证。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可以说,这类研究者的具体化操作都是不科学的。
  “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能担负起学前教育学的主流使命吗?这类学者是既不关注其学前教学科的实用价値,也不在意它的观念价值,而是想从儿童的发展过程和模式中探讨学前教育的终极意义。所以,我们要寄希望于这类学者。从19世纪中期以后,学前教育学理论已经逐步独立建立起自身的范畴与体系,虽然直到今天,学前教育学还有可能被其他学科所包含,但是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从诸如大教育、心理学、人类学和生物学中引入一些研究技术,建构自己丰富的理论体系。“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的使命旨在总结学前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但教育规律与自然法则是不同的,在任何地方都是有效的,会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规律,但是不同于自然规律,它使用范围小,有一定的弹性。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及事实的概括。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了具体的事实和经验,以浓缩的形式来阐述教育事实。此类教育学者重在发现学前教育学的普遍规律,
把学前教育的文化意义挖掘得淋漓尽致。
  学前教育学一方面研究一般的、普遍的教育现象的规律,一方面也研究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正是这样,学前教育学的进程才显得缓慢,有时还受到阻碍。学前教育学要具有普遍性,就要像社会学和经济学那样变成社会科学,那么其特殊性就要被拿出来。若学前教育学要研究其个别现象,那就要把普遍性剔除去,所以基础理论研究即理论类的任务重大,他们一方面要去发现并总结学前教育学的一般规律,还要把生活中的特殊教育事件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稳定的一些规律,还是会出现相似的事件。

本文编号:2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f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