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五个新突破及教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4-07-07 17:16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经十年,经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一线初中地理教师大多已逐渐接受新课程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并将其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这一点已从教育部组织的实验区针对地理课标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中得到证明。经过认真学习、对比,笔者认为,2011年的课程标准修订在大原则上并没有大的改变,只是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作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原有基础上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提高和突破,我们地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这些变化,领会修订精神,并贯穿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去。
  一、德育为先,突出德育时代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质量大体有两项因素至关重要:一是确保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强调教育在促进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情感发展以及帮助他们树立负责任公民应有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优质教育(学校教育或其他有组织的学习方式)应该有利于获取知识、技能和具有内在价值的处事态度,并且有助于实现重要的人类目标。但在十年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确保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落实得要好一些,而在后一项因素上就不一定做得好了。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要把教育的目的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第一、二自然段中就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即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利于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是时代的新要求,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而在“课程性质”中,除原有的“地域性”、“综合性”特征外,又单列了“思想性”特征,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内容。明确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时时关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笔者认为,在日常地理教学中适时进行地理科学史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寓德于教”。地理科学史寓涵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和地理学家的事迹,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例如,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时,就可以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灵感来自大西洋东西两岸大陆轮廓的吻合程度,而后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笔耕论文,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四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他的尸体才被发现。他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这样的事迹带来的启迪和感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超过了知识本身,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中,也增加了很多反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等体现时代特征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等。这些变化都要求地理教学要

本文编号:2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c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