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发中旬教育研究绪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实施

发布时间:2014-07-07 17:14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内涵、年龄、经历等诸多因素,使其在教育教学管理和实习就业方面与高中或大学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面对年轻、天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渴望的中职学生,我们要设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健康稳步发展。
  1 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是以满足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需求为目标,主要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中等技能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我们的技能培养目标包括: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胜任某一项工作所需的身体条件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等。
  2 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一,混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专科、本科教育的区别,无中等职业教育特色。长久以来,由于社会上存在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再加上职业院校普遍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不成熟,实训设施和实训教师不到位,管理不完善,而且生源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职业院校不是在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上下功夫,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灌输专业知识、考试考核上下功夫,导致学生厌学,本来生源有限。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脱离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二,重视专业技能,而忽略综合技能。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工人,所以基础课、理论课可有可无,只需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操作技术,通过技能鉴定,然后把他们推向企业即可。这种片面迎合企业现实用人需求,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短期内看,可能对学校吸引生源、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等都有好处。
  3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实施办法
  1)改革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不能单纯追求现有工作岗位能力培养需求,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学科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专业的重要因素。从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需要出发,有重点、有倾向性地引进急需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并使其各尽所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宽严适度、人人奋发向上的人事管理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在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使其由单纯的“理论型”或“技能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加强教研、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学工作上,侧重综合能力培养。使培养对象具备扎实、够用和适度超前的理论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理论知识独立解决问题,主动适应社会生产方式、方法的变革。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的同时,注重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即综合能力较强,以保持学生个体发展的后劲。
  3.1 专业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要具有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要进行技能的训练。其最终转化为或体现为专业能力。只有具备胜任某一项工作专业能力的毕业生才有可能是合格的毕业生。当然专业能力强,不一定考试分数就高。当学校的测试体系与未来工作要求相适应时,专业能力与考试分数相关,且成正比例关系;当学校测试体系与未来工作要求脱节或相反时,考试分数则不一定反映专业能力。
  3.2 道德约束能力
  道德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职业道德。职业通俗地讲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职业道德则是人们谋生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从长远来讲,不道德的行为将给行为人及社会带来不利益。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谋生、立足,就要善于愉悦地接纳道德规范,并按其规定去做,且长期坚持内化为行为指南。这样,才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乃至社会上生存立足。
  3.3 心理调适能力
  做为一个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也要面对挫折。而这些都会引起心理变化。剧烈的变化,可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程度的加深,心理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中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应能够通过自己调适或求助于专业人士,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3.4 公关或人际交往能力
  人是社会的人,笔耕论文,不可能独自一人生活。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想生存于世,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将更加频繁。在这种交往中,如何展示自己,取得对方信任、理解、支持;如何处理与对方的各种利害冲突,实现双赢;如何回应他人的友好或敌意,这些都要求中职学生要想立足于世,必须具有公关意识,具备公关能力,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拓展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争取到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环境。
  3.5 法制观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法制将越来越完善,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将日益重要。法制将成为我们行为的强制规则。违反者将受到国家强制力的惩罚。为了防止被惩罚,中职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制观念。而且,中职学生以后也可能到国外发展,将受到所在国法律的约束。中职学生要知道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要学会在法制框架内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6 身体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因专业的不同,对胜任工作所需要的身体(生理)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文字录入员可能要求手指灵活,而厨师则可能需要嗅觉、视觉灵敏。中职学生要通过训练具有相应的胜任某一项工作所需的身体(生理)条件。
  3.7 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
  中职学校教育与短期培训的相同点在于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同之处在于中职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就业,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使其以后能发展。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有许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行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预测能力;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根据行业及社会实际,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判断,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向有所预测。因为现在一生从事多种职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要想得到很好地发展,不仅要对本行业的前景有预测能力,还要对相关行业或可能从事的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进而,能够根据行业及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2)自我提高能力;可以在毕业以后,通过书籍、音像、电视、网络、讲座等多种途径,不断进行提高,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升,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不仅有本行业深入钻研的能力,而且要具有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潜力,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
  3)创新能力精神;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事业。
  我们重视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要丰富自己的内涵,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上述目标,使学生有发展后劲,为学校带来社会效益。

本文编号:2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9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