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休得多言打一文学名词_文学防辅想与言曰_《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6-03 06:45

  本文关键词:《法言》的文学观及其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曲阜师范大学》 2008年

《法言》的文学观及其影响

孙素秀  

【摘要】: 扬雄早年以辞赋名家,创作了一大批典丽深湛的的汉大赋。晚年,扬雄转向了学术著述,其《法言》与儒家经典《论语》一脉相承。《法言》较为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扬雄的思想,其中所阐述的文学思想尤其引人注目。 扬雄创作《法言》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学术思想。扬雄是一个先秦孔、孟儒学坚定的信守者。扬雄创作《法言》,欲以先秦传统儒学矫正学风、世风以及文风。同时,扬雄还欲建立自己新的儒学理论体系,阐述孔孟儒学的思想精义。 扬雄的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对于文学的认识和观点。扬雄的文学观更多地继承与发扬了先秦传统儒学的文艺思想。《法言》中的文学观是以明道、征圣、宗经为核心的。扬雄继承并发展了由孔、孟一直到荀子所提倡的“明道”精神,进而建立了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想原则。 扬雄批评汉大赋的立足点是“讽谏”,这本就是他文学思想中的一贯主张。早期,扬雄就十分重视赋的讽喻功能。晚年的扬雄认识到汉大赋的讽喻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否定了“丽以淫”的汉大赋。纵观汉代的文学思想,扬雄“讽谏”说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之扬雄本人的宗儒思想以及时代背景,决定了扬雄特重讽谏的文学观点。在此基础上,扬雄提出了汉大赋的创作原则:“丽以则”。综观扬雄的创作实践与思想,他对于辞赋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赋体自身的特点和赋家的社会地位。 扬雄论文质关系,明显地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文艺思想。并且,扬雄正式将文质观点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中来,形成了明确的文学理论。扬雄提倡“文质兼美”的文学观。他要纠正当时以文害质的文风,所以对“质”的内容论述较多。他所强调的“质”的内容有两点:一指孔子之“道”;二指“心”或“事”,即指文章述作要抒发心意或传达事理。这实际是扬雄自五经中总结出来的,仍然体现了他的宗经精神及复古思想。 在言意关系的讨论中,先秦儒道两家的观点影响最为深远。扬雄的言意观就融合了这两家的思想。扬雄从创作的实践经验出发,一方面认为要做到以“言”尽“意”很难,另一方面又认为,“言”可以尽“意”,圣人所作的经书就是最好的实例。所以,扬雄认为,解决言意矛盾的办法就是向圣人学习,向经书学习,从而在创作上提倡复古。 扬雄的文学观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提出系统的明道、征圣、宗经理论,确立了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观念;他的著述实践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活动产生重要的启发;东汉以至魏晋南北朝诸文论基本上继承了扬雄的赋论;扬雄提倡复古文风以纠时弊的方式对后世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的影响也很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一、《法言》的创作缘起8-12
  • 1、扬雄创作《法言》,,欲以先秦传统儒学矫正学风、世风以及文风9-10
  • 2、扬雄欲建立新的儒学理论体系10-12
  • 二、《法言》中的文学观12-27
  • 1、扬雄文学观的核心:明道、征圣、宗经12-14
  • 2、扬雄《法言》中的文论14-18
  • (1) 扬雄文论的立足点—讽谏14-15
  • (2) 扬雄“讽谏”说产生的原因15-16
  • (3) 扬雄提出文学创作的原则—“丽以则”16-17
  • (4) 扬雄辞赋论发生改变的原因17-18
  • 3、扬雄的文质观18-23
  • (1) 扬雄之前的文质论19-21
  • (2) 扬雄“文质兼美”的文质观21-22
  • (3) 扬雄所论“质”的内容22-23
  • 4、扬雄的言意观23-27
  • (1) 扬雄之前有关言意关系的辩论24-25
  • (2) 扬雄言意观对先秦儒道观点的吸收25-26
  • (3) 扬雄言意观的特点26-27
  • 三、扬雄文学观的影响及对其评价27-33
  • 1、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7-28
  • 2、扬雄的著述实践对后世文学观念的启发28-29
  • 3、扬雄的辞赋论对后世的影响29-31
  • 4、扬雄提倡复古文风对后世的影响31-33
  • 结语33-34
  • 参考文献34-36
  • 致谢3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文娟;;近三十年来扬雄《法言》研究综述[J];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玉珊;汉魏子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翟蕾;扬雄《法言》的历史观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澍;从《聊斋志异》中“女强人”形象看蒲松龄之妇女观及伦理思想[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2 吴琼;;《聊斋志异》同篇双女情节及其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3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李华华;;从“道”的演变看三教融合[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赵妙法;;《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洁;李艺;;孔墨教学思想之异同及其现代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秦进才;;《春秋繁露·止雨》“二十一年”探微[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3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4 高文萍;;析蟾蜍画像所反映的汉人“不死”观念[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蔡辉振;;儒家人性观之析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9 吴锐;;《春秋》三传之“诸夏”与后世“汉族”的断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6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9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文宏,蔡友和;老子“无为”思想探微─—兼论《淮南子》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扬弃[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白兆麟;创见中的缺憾——评《盐铁论简注》[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3 赵妙法;;《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理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许抗生;;《淮南子》论“道”[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丁原明;;《淮南子》与黄老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许抗生;;《淮南子》论“无为而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金春峰;;《淮南子·主术训》的治国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陈广忠;;《淮南子》治国“同”、“异”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杜永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盐铁论》史论初探[J];安徽史学;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路广;《法言》词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爱敏;《淮南子》道论探微[D];山东大学;2006年

    4 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大学;2001年

    5 岳宗伟;《论衡》引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唐国军;帝制初期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体系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川津康弘;《淮南子》认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潘秋平;《淮南子》医学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兴华;陆贾及其《新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世桥;《淮南子》文艺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张焕新;《法言》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博;扬雄《法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曹美娜;《盐铁论》与汉代贤良、文学的社会理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张海楠;《盐铁论》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宝国;《盐铁论》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历史影响[D];华侨大学;2005年

    8 王广勇;陆贾《新语》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初探[D];山东大学;2005年

    9 李书玮;贾谊《新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刘妤;《淮南子》生命哲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少华;;西汉诸子的“尚新”传统与“新学”渊源[J];文学评论;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敏;王符《潜夫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风萍;王充“宣汉”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郑雅君;魏晋子书的流传与清人辑佚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3 郑海勇;两晋子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良;刘勰“宗经”观念下的文学“通变”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鲁克兵;刘勰的文学史观[J];兰州学刊;2005年04期

    3 周正兵;《文心雕龙》的艺术理想观——兼论《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J];前沿;2004年01期

    4 李志斌;;中国文学“宗经”意识的自觉及其流弊[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3期

    5 杨敏;;论刘勰的宗经观——从《文心雕龙·宗经》说开去[J];学理论;2010年23期

    6 余莉;;论《文则》与《文心雕龙》“宗经”理念之差异[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金彦君;;《文心雕龙》与“陌生化”之判断[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8 毛新青;钱伟;;由“宗经”至“宗骚”——刘师培与传统文论批评模式的现代转换[J];管子学刊;2008年02期

    9 刘思宇;林玮;;刘勰“宗经”思想的文化诗学解读[J];山花;2009年02期

    10 秦军委;秦天功;;刘勰“宗经”思想探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钟传华;;便秘今释与系统诊治[A];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第十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平;;论《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张春荣;;修辞与炼字[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方铭;;关于《文心雕龙》中的几个问题——兼与王元化先生商榷[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黄广华;;《文心雕龙》与因明学[A];因明研究[C];1990年

    6 沙似雪;;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7 潘世秀;;金圣叹小说理论在批评史上的贡献 兼论《水浒》评改中的自相矛盾[A];水浒争鸣(第二辑)[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N];青海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陈刘锋 闫红兵;[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3 记者 张茂武;[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4 叶洪强 容飞;[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古耜;[N];辽宁日报;2009年

    6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祁志祥;[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扬州大学 顾农;[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边防军;[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9 晓志;[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张燕;[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斯塔;本体、方法、境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东;刘勰“宗经六义”与初中写作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琳妮;《文心雕龙》“论”篇探微[D];复旦大学;2009年

    3 石了英;刘勰的《诗经》阐释与《文心雕龙》诗学建构[D];暨南大学;2007年

    4 傅朝霞;宗经与归心[D];苏州大学;2006年

    5 兰培;吴曾祺《涵芬楼文谈》探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甄翊灵;徐乾学学术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康卫国;扬雄的文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邵晓岚;《文心雕龙》所受《诗经》影响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素秀;《法言》的文学观及其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褚亚申;略论刘勰《文心雕龙》应用文体理论及现代意义[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法言》的文学观及其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3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3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0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