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3 09:45
  陈曾寿是同光体后期的代表诗人。清亡后他不仕民国,成为清遗民。他的诗学成就甚高,一度与陈三立、陈宝琛等人相提并论,却因其政治立场问题,其文学成就一直得不到后人的重视。本文以陈曾寿的遗民心态入手,分析他的诗学观、诗歌主题、诗歌意象、诗歌风格,从而更加深入地剖析陈曾寿的诗歌内容与作为一名末代遗民复杂的心理路程。第一章主要分析陈曾寿遗民心态的形成原因及遗民心态表现。首先对遗民的的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与梳理,从而界定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遗民表现,并重点从历史传统、家族、社会三个方面分析陈曾寿遗民心态形成的渊源。第二章主要探讨陈曾寿的诗学观。陈曾寿虽然没有专门的诗学著作,但是从一些简单、零散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陈曾寿的诗学主张。这些诗学观念的提出也与其作为清遗民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陈曾寿主张以宋诗为主,唐诗为辅的“宋意唐格”诗歌宗尚观。在这一总体倾向下,又提出“诗贵真切”、以“意味”论诗的诗歌审美标准,以及“以诗知人”诗歌功用观。这些诗学观念多是调和前人之理论,使诗歌既能表现清末特殊时期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又不失诗歌艺术性的追求,体现出圆融的诗学观念。在这些诗学观念的影响下,陈曾寿的诗歌...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陈曾寿的遗民心态及成因
    第一节 作为遗民的陈曾寿
        一、“遗民”的内涵
        二、陈曾寿遗民心态的表现
    第二节 陈曾寿遗民心态形成的渊源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忠君”思想的浸染
        二、家学渊源——家国忧患意识的耳濡目染
        三、社会渊源——知己好友之间共同的心理认成
第二章 陈曾寿的诗学观
    第一节 “宋意唐格”的诗歌总体倾向
        一、宗宋为主的诗学倾向
        二、对唐诗的兼容
    第二节 “诗贵真切”的诗歌审美理想
        一、“真切”观提出之背景
        二、情、景、事“真切”
        三、用典“真切”
    第三节 以“意味”论诗的审美标准
        一、“意味”说提出的原因
        二、“意味”说之要求
    第四节 “以诗知其人”的诗歌功用观
        一、“诗与境同”
        二、“因声以求气”
第三章 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诗歌创作
    第一节 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诗歌主题
        一、沉重的亡国之痛
        二、无奈的隐逸之怀
        三、不尽的人生忏悔
    第二节 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诗歌意象
        一、“花”意象
        二、“蚁”意象
        三、佛教意味的意象(梦、寺、茶、香)
    第三节 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诗歌风格
        一、志深而味隐
        二、沉郁而苍凉
        三、深邃而澹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07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907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f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