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明代辽东文学艺术特征及其传播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5-01-16 16:43

 

【摘要】 有明一代,辽东地区在明帝国所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亦即“沧海之东,辽为首疆,中夏既宁,斯必戍守”。描述辽东的文学也因此较前有大的发展。从作品生产的角度看,有明一代,举凡帝王将相、地方官员、迁客骚人、本地俊逸等皆有描述辽东的文学作品传诵于世。与此同时,当时朝鲜使者也在出使途经辽东或暂住辽东时写下了大量的描述辽东的文学作品。在研究上,我们把这两方面的文学作品统观为一,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明代辽东文学。通过多层面角度的考察分析,可以见出明代描述辽东的文学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它们既是文学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又是珍贵生动的史料。本文选取此一朝代辽东文学作为研究课题,一方面,意在通过对历史上比较受歧视、又处于散乱无序状态的描述辽东的文学作品进行系统性归纳和研究:归纳揭示其文学方面的特征和成因;另一方面,则通过这一研究,对整个明代文学的演进及其特点进行一些更深入地探讨,以便对更全面地认识明代的文学而有所裨益。全文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研究明代辽东文学的思想内容特征。通过剖析这一文学板块所包含的丰富厚重的文学作品及其文化意蕴,对明代辽东文学之主题、内蕴、价值观念等进行更深入地考察与分析,从而归纳出辽东文学的思想内容特征:突出奇秘的山川形胜,展现异域的社会风貌,描述独特的生存环境,演绎明朝后期的辽东战事,抒写旷夫怨女的相思,敷演绮丽的神话传说。而后逐项进行描述和说明。第二部分,研究明代辽东文学的艺术特征。通过考察有明一代描述辽东的文学在艺术上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审美倾向与独特意蕴,归纳概括出该文学板块在艺术方面体现出的构思上的敷演想象、手法上的白描抒写、叠出意象、崇尚用典、穿插评议五方面的特征,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其在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时所体现出的个性化东西。而后加以详细的分析说明。第三部分,寻绎明代辽东文学的成因。将明代辽东文学放入纵向的历史长河和横向的社会背景、独特的时代文学思潮中进行考察,寻找出该文学系统或文学板块形成与其时文学历史传统、政治时局变化、国外文学作品加入、以及其时社会文学思潮影响的促成关系,并借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知识、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观照。第四部分,研究明代辽东文学的文化传播价值。通过对明代描述辽东文学的整体把握,考察分析并揭示描述辽东的文学在明代乃至后世所具有的独特、多方面的文化传播价值和意义。指出该文学板块在构成过程中体现出宣传了关外山川胜迹、展示了塞外民族风貌、报道了当时辽东战况、建构了新型地域文学、加强了时代文学融合的价值。 

【关键词】 明代; 辽东文学; 内容特征; 艺术特征; 传播价值; 
 

引  言 

“辽东”作为东北的锁钥之地、关外要塞,于战国中后期始以行政建置而出现,无论是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抑或游牧于北方的铁骑之师,欲实现边关之宁、东北之统,必先据辽东。从保卫疆土燕秦戈戟的交错声到收复失地唐军战马的嘶鸣声;从救国悲怆的太子丹到中兴强国的金世宗;从勇冠三军的薛仁贵到幽愤穷途的耶律倍,经由历史的风云变幻、分裂与统一的嬗变,辽东历来不惟受到帝王将相的关注,亦不乏迁客骚人、朝鲜使臣对其的青睐。 自汉魏以来,辽金而后,有关描述辽东的诗文渐增,甚或辽东籍的文人亦英才辈出,蔚然成家,他们或描述辽东地区的壮丽山川、地方形胜,或记述发生在辽东地区的征戍生活、重大历史,或反映辽东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风貌。虽不同的时期,辽东这一建置称谓下所管辖的范围不一,然而,经由历朝历代对其的开发与丰润,分裂与统一的交流与磨合,时至明代,不惟国内描述辽东的文学在数量和思想上达至一定的高度,更有朝鲜使臣对其的详赡抒写、倾情泼洒,辽东这一区域,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行政抑或地理的表达,而被赋予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与内涵,积淀下极其厚重的文化意蕴,成为辽东前行的文化注脚与缩影。  古代辽东区划,粗略勾勒乃为今天以辽河中下游平原为主的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这片广袤的区域,其西北部分是北南走向的大兴安岭,西接蒙古草原,南连燕山山脉;北部自西向东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老爷岭形成半圆接长白山山系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至辽东半岛的千山山脉。在这大半圆形的山岭系列中间,是辽阔的东北大平原,北部为松嫩平原,南部为松辽平原,自北向南一直延展到辽河入海口,全境内部平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无山川阻隔,从黑龙江可直驱而下穿过东北平原,经山海关进入关内。
..........

这是一片雄奇壮阔的边塞要地,有明一代,鉴于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辽东成为举国瞩目的区域。时人有诗赞云“天下安危常系辽野。辽野安,则海内风尘不动;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因为这样的位势,辽东一地在明朝显得突出而重要,受此影响,当时的文坛也出现了一定数量描述辽东的文学作品,亦即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辽东地处“方外之地”,虽辽远荒寒,然亦不乏群山沃野、水湄河滨,在绵长的历史中,鉴于其僻处一隅,有着相对独立、颇为独特的文化发展空间,从《搜神后记》中丁令威化鹤的传奇到《辽阳海神传》对海神的描画;从故城繁华街市间吆喝叫卖的喧闹到管宁传道授业抑扬顿挫的吟咏,在历代的典籍文献中不乏对辽东的文学描述与关注,从而形成了其独具意蕴与丰富的文化描写传统。唐之前对其的文学描述中虽多 有想象的成分,然而还是承递了对辽东文学描写的传统,对辽东描述的文学亦以自己独特的风貌,诠释着辽东在文化意蕴上的坐标,今人亦不乏对其研究,虽如此,然这些研究多是从地理、历史、民族、政治以及民族语言学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从文学方面对辽东文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鉴于此,我们设定了这一课题并实施研究。
.........

第一章  辽东文学的内容特征       

第一节  突出奇秘的山川形胜
从中华文化或中国文学这一宏观的视角考察明代辽东文学,可以将这一对象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板块,或者一个多元丰富的文学集合体。这样按着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我们先探讨其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奇秘的山川形胜也应属生存环境的一部分,然而,因描述辽东山川形胜的作品在辽东文学中甚为突出、数量所占比例甚大,且不惟简单宏观描写,无论国人抑或朝鲜使者对其的抒写皆蕴含着丰富的理趣、认识与思想,故而,将这些作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单独提出并加以研究。 在文人笔下,古代的辽东虽地广民稀,有着“寒雁丁丁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庾信《燕歌行》)的肃杀萧瑟之意、“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岑参《裴将军宅芦管歌》)的凄美苍茫之境、“辽水无极,雁山参云”(江淹《别赋》)的悲怆磅礴之势,地理条件确为恶劣,然这般迥异于内地的北地风光亦不失是一种能带给人别样审美感受与体悟的异样景致,又加之其远离中原,山川瑰奇壮美,依山傍海,皆让人对其充满了无限的遐思与向往,这给文学的关切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此,时至明代,文学对辽东奇秘山川形胜的描写,较之前人更是加重了笔墨,他们或描画辽东宏观的山水景象、地方形胜,或借辽东山川形胜抒发自己的心境与见解。  
.......

第二节  展现异域的社会风貌 
明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马云、叶旺率兵占领辽东后,一统宇内,针对辽东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设州县,专以都司卫所进行军事管制的体制,派兵戍守兼屯田,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辽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统治。辽东的社会经济因之得以迅速恢复,二百余年间,成为雄镇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样的社会存在遂导致反映这一时期辽东卓异社会风貌、环境习俗的文学出现;帝王将相、地方官员、迁客骚人、外交使者、本地俊逸亦多有这方面的文学作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作的《高丽使经辽左》一诗(“辽左”乃辽水(辽河)之左,古代常以之为辽东的别称),便状写了实现一统后辽东及整个东北地区“际天极地中华界,禾黍盈畴岁岁收”的和平繁荣,以及“入境闻耕满野讴,罢兵耨种几春秋。楼悬边驿生铜绿,堠集烟薪化土丘”的民生安乐。洪武二十年,明朝任命冯胜为大将军,大败元朝残余势力,辽东地区得以彻底摆脱了战争的威胁,社会始和平兴盛:古代防御敌楼之上的警钟因久不使用业已生锈,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烽火台也因“罢兵”长期不用而腐烂化作土丘。
........

第三章  辽东文学的形成原因 ............. 46 
第一节  明前文学描写辽东传统的推毂与承递 ............. 46
第二节  辽东战事的影响 ............ 50 
第三节  他者审美倾向推动与朝鲜使臣的参与 ............ 51
第四节  纵情山水心态与平中求异审美的影响 ........... 53 
第四章  辽东文学的文化传播价值............ 56 
第一节  宣传了关外山川胜迹......... 56 
第二节  展示了塞外民族风貌............ 57 
第三节  报道了当时辽东战况............. 59

第四章  辽东文学的文化传播价值 

第一节  宣传了关外山川胜迹
明代辽东文学有相当的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作品,形成了特定的地域文学板块。从价值的角度看,该文学板块的价值是多元的:有文学价值、史学价值,甚至是史料价值,以及一定的地域文学和文学发展史价值等。出于笔者学科专业方向的要求,本文主要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明代辽东文学对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的发展所体现出的传播价值,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和揭示。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传播学作为一个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 1983 年才进入我国的新兴学科,其使用的理论和概念都比较新近,因此,本文在考察和揭示辽东文学传播价值过程中也使用了比较现代的概念。 辽东远离中原,在古代,辽东所处地理位置,当是“方外之地”,人们对该区域不甚了解,故而提及辽东,人们对其印象多停留在寒冷荒凉、遥远偏僻的层面。明前,在有关文献上虽亦有描述辽东山川之丽、民风习俗的文字,然而极少。时至明代,由于辽东独特的政治大环境和较特殊的社会、军事环境等,逐渐成为被关注的地区,加之被流放辽东之文人雅士、被遣派辽东之官员将领、迁客骚人、辽东本地之青年俊逸,他们或居住、任职、游览辽东,或位高博学、深谙辽事,多有对辽东的文学描述。这样,较之以前,辽东的形象至少在文学层面上渐为清晰和全面。这自然是得益于明代人所创作的数量甚多的反映当时辽东社会生活状况、歌颂辽东美丽河山、再现辽东丰富多彩的风俗习尚的作品。
........

结  语 
“辽东”僻处一隅,有着相对独立发展的文化空间,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令人艳羡的山川形胜。时至明代,因为大量描述辽东文学的产生,从而体现出特定的影响力,引起了文学重视。 对辽东的描写古来有之,代不乏人,并且这种自发的描写传统一直承递,不曾间断。从先秦只言片语的提及到后来对其描写渐为增多;从前人对其描述多局限于荒寒、战场的描写到对其全方位地描述与范围拓展,甚或赞誉;从明前对其描述中充满了朦胧“想象”色彩的遥不可及到明时对其描述的渐趋写实与亲近;就这样,“辽东”在历史长河的文化、征战的交融与交流中,渐渐不止于只是行政疆域或地理名词的表达,而以一种独具内蕴与色彩,,有着自己鲜明特色和灵性的文学坐标由远及近、渐为清晰的呈现并继续丰润与发展着自己的内蕴。 从遥远的战国,辽东就承载了燕将秦开拒胡拓敌的英勇,燕太子丹救国图存的悲怆,并以这样的征戍之要地在历朝的烽火号角、侵扰抵抗、割据收复中更迭流转,时至明代一统宇内,其大部分地区仍属边境,周遭多有少数民族居住,时常发生摩擦,仍不乏战争。因为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遣派更多的官员、士卒戍守辽东。这样在描述辽东的文学中,征戍、战场、闺怨、思乡、遥远也随之充溢其间,成为辽东文学不可缺的一部分。
..........

参考文献:

[1] 刘磊.  唐前文学中的“辽东”想象[J]. 社会科学辑刊2013(03)
[2] 黄普基.  从“辽燕旧界”到“华夷大界”——朝鲜人笔下的山海关意象[J]. 清史研究2012(04)
[3] 王言锋,孙睿侃.  明清辽东时事小说的创作特色[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4] 刘倩.  韩国汉诗对中国典故的借鉴[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5] 李兴盛.  明代东北流人及其诗歌创作概述[J]. 文化学刊2010(06)
[6] 王琳.  古代朝鲜的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7] 王凯旋.  明代辽宁历史文化特点述论[J]. 文化学刊2008(06)
[8] 杨剑兵.  一曲边疆的悲歌——析《樵史通俗演义》对辽东战事的描写[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9] 杨旸.  极其珍贵的历史档案——明代辽东档案记载广东籍人在东北[J]. 博物馆研究2007(01)
[10] 崔溶澈,金芝鲜.  中国小说在朝鲜的传播与接受[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本文编号:11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7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