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产业组织者与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3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经济论文,主要是关于产业组织者与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建构,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分析:以钢铁业为例钢铁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关联众多的产业。在钢铁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铁矿石、焦炭、废钢等原材料和燃料的供应;在钢铁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涉及建筑业、机械、汽车、家电、造船以及交通、轻纺、家电通讯、能源等产业。此外,钢铁业与上游之间还涉及到物流运输,与下游之间还涉及到流通渠道,产品或通过厂家直销的方式,或通过经销商分销、代理、零售等方式,销往下游产业。

  从产业链条来看.中国钢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受制于上、下游两端,即当出现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产业需求疲软的状况,再加之中国钢铁业自身固有的各自为战的弊端,整个钢铁业的生产经营就自然随之陷人困顿状态。据中钢协副会长王晓齐的分析,2012年1 7月,钢铁业卖1吨钢的利润是1.68元。具体来看其上中下游的情况:

  (一)巨大的铁矿石进口需求并未带来“量大从优”的买方价格优势,钢铁企业利润流失严重铁矿石是生产钢铁最为重要的原材料,占钢材成本的50%左右,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中国钢铁业的利润水平。由于中国铁矿石的品位较低,不能满足国内的生产需要,因此需要大量依赖进口。然而,在国际上,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商垄断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在交易中中国并不能享有“量大从优”的买方价格优势,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攀升,从2000年每吨约20~30美元一路狂飙,最高逼近每吨200美元。图1显示,中国铁矿石进口从2002年1.11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6.85亿吨,增加了5.15倍;对应的进口用汇则从2002年的27.69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124.09亿美元,增加了近40倍。进口用汇折合成人民币后全部进入钢铁生产成本。因此,中国钢铁业的大量利润被上游的三大矿商夺走。201l年,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净利润高达386亿美元,约为中国77家大中型钢企利润的3倍(二)在铁矿石海运物流中,外轮控制进口运输,中国进口铁矿石的海运费大幅增加中国对铁矿石的主要进1:3地有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国家,全部需要海上运输。常宁③研究指出,从运价变化看,中国进口铁矿石的快速增长使海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2003年历史上首次出现运费高于矿价的现象。这又导致国际铁矿石贸易方式发生变化,贸易条款由离岸价改为到岸价,海运费和矿石价捆绑在了一起。外轮也因此控制了中国铁矿石进口的海上运输。

  2010年前,中国主要是以长期协议矿和贸易矿的方式进口。其中,长期协议矿的进口价格是由中国和上述三大矿商通过谈判来确定的。因此,每当巴西、澳大利亚到中国的海运费价格暴涨,就会抬高国内现货矿价格,大大增加铁矿石谈判的压力。

  尽管现在不采用长期协议矿来确定价格了.但海运费也是三大矿商确保其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据报道④,与铁矿石运输密切相关的波罗的海海岬型指数(BCI)在201 1年8月以来累计上涨达98%,而同期铁矿石价格却持续走低。这一现象就反映出三大矿商在铁矿石供需开始逆转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海运费,人为操纵价格信号。(三)钢铁企业与商贸企业格局失衡导致的冲击钢厂传统的销售模式是直销和分销。其中,分销主要靠钢厂与贸易商每年签订销售协议来实现,事先规定贸易量,款到发货。于是,在钢铁业流通环节,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均会出现钢铁公司和中间贸易商两个角色。他们各自决定销售价格,相同公司的相同产品因此会有不同的终端销售价格,从而造成销售价格的失控和市场的无序。

  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钢铁等大宗商品的消费持续高涨,这种流通模式还足以让大多数商贸企业维持生存。但是,从201 1年开始,随着价格波动及下跌,钢厂往往强制性要求分销商满足其订货要求,将市场变动风险转嫁出去。据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来钢铁流通商的库存压力、资金压力乃至生存压力日益增大,201 1年钢铁流通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1%。在这种情况下,分销的比例迅速减少,钢铁生产链企业持续提高直销比例,部分企业已提高到70%。

  ‘邀意味着钢铁生产企业除了要提高钢铁主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外,还需要配置部分人力和物力用于运输、仓储、保险、通关等流通环节,大大增加了经营成本。

  二、产业组织者的角色与作用对中国钢铁业产业链的分析表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基本处于隔离状态,缺乏相应的产业组织者,因此整个钢铁业缺乏协作分工的格局。更多显示的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状态。那么,产业组织者是怎样一种角色呢?白益民、张立源等人多以日本、韩国的综合商社为例说明其所扮演的角色。前者有三菱、三井、住友、富士(芙蓉)、三和和第一劝银等巨头;后者有三星、LG、现代、SK等财团。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着力孵化和培育全产业链,保证某个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独立自主性。其理念是,只要占领了某个产业在全球的市场,那么这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就很自然都能盈利。与产业集群相比,它有很大的不同。

  在目前的学术界,产业集群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比较有代表陛并被广泛引用的还是波特提出的定义。他认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

  这些产业、企业或者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一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⑥显然,从定义上看。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强调产业链在有限的区域内进行空间集聚,但是却忽略了产业链在开放的全球经济中进行的空间扩散。产业集群具有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内部的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外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在于孵化和培育产业集群,而是去发现并通过政策措施去促进产业集群的地域化集聚、壮大。在实践中,中国的地方政府多以产业园区、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带动产业集聚。这种做法无法保证具体产业链的独立性和完整眭。



本文编号:4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4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4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