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中国银行发展的优势和营销策略

发布时间:2014-07-24 12:26

  整体来说,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较快,势头较足。工农中建四大行仍然是我国银行产业的支柱,在业务、资产、客户等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正所谓实力强劲、资产雄厚。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优势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

  作为国家主要扶持的四大行‘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就有政策的优势,他1IJ可以获得较其它商业银行的更低成本的流动资金。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四大行的信用度与生俱来,更容易招揽客户。这是其它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2.资本雄厚、实力强大

  根据资料.在2002年《银行家》杂志中,年度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望我国四大行都进入f前30名,如此雄厚的资金给银行经营打开了方便之门,大规模的资产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及提高竞争能力,同时资产也是衡量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领先市场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基于国家政策和庞大的资产规模支持--些大中型的国有企业部愿意与四大行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而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他们也更愿意选择信用度比较高的四大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四大行则有着"主场"优势,例如:中国金融市场基本概况、适合在中国经营的运营模式、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是外资银行在短时间内无法比拟的。

  4.劣势分析

       1).冗员问题

  人口多、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等是我国的国情,就业岗位也是如此,等待就业人数远远大于岗位数目,因此冗员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普遍现象。虽然四大行一直在进行人员的精简,但是仍然无法彻底改变冗员这个问题,工作人员一多,难免在一些边缘岗位上存在业务重复、管理混乱的局面,对四大行的经营成本施了不小的压力。

  2).银行资产的相关问题

  四大行的资产问题有不良资产和资产质量问题。不良资产的消化有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制约机制缺乏约束力气二是一些相关的国有企业由于自身经济放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到了银行的经济效益。在资产质量方面,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四大行的资信及承受风险的能力没有得到加强,同时信贷资产质量差,使得相关的量化指标得不到实现,资产比例管理无法既全面又规范的合理实施,难以与国际接轨。

  5.机会分阶

  1).金融服务需求增加

  中国圳入WTO后,整个中国的投资环境进步得到改善,笔耕论文新浪博客,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外的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的数量大幅度蹭力日,产生了大量金融需求,这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契机,为银行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好政策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支持

  自2002年,国家针对机制成熟的固有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其上市的利好政策。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个重要方面,固有商业银行仁市有利于银行资卒结构的改善,主有利于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对公司结构也有优化的作用。使我国固有商业银行更能迎合对外开放的要求。

  6.威胁分析

  1).竞争压力加大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里,国系已经允许外资银行进行人民币业务的经营,在外汇业务经营中,我国四大行从事该项业务的时间都比较短,在经验方面很吃亏。加之由于之前提及的冗员问题,员工的素质普遍达不到高标准,相关业务的高级管理人才不足等。

  2).体制障碍使得资产多元化发展空间小

  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将业务的范围拓展,可让银行的活力和经营的实力得到提升,还可以减少和避免金融风险。如今是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如果商业银行过多地从事证券、投资等业务,将会使原本有限的资金更加分散,使资金更加紧张,重会产生经济危机。因此,在金融运行没有走上真正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时,商业银行仍应该以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进行业务经营,这是保证国有银行长时间内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7.金融立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法制都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通常是一种新的业务己经开展,问题已经出现,才展开讨论针对该问题进行法律上的约束,这非常不利于管理。理论上在项业务开展之前,法律上应当给支持和约束,使该项业务在开展时有法可依,方能保证业务有序的进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1.树立客户理念

  这点要求银行树立质量、服务及营销三位一体的观念,以客户为中心,正确处理顾客和业务之间的关系,为每一个客户都提供个性化、一体化的服务。这不仅是国有银行留住回头客的重要手段,更是在如此激烈的行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关键。



本文编号:6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6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b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