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关于老龄化社会如何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5-03-17 11:55

马文清 胶州市民政局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预计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结合胶州市的情况来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  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

一、全市老年人口现状

胶州市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0年,且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特别中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增长较快。截至2013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4.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8.3%,每年还以3%的速度递增。老龄化率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3.17个百分点,远超人口结构老龄化率为10%的国际标准。

困难老年人情况: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共2268人,按救助类别分,五类需政府救助的老人1558人:一是孤老优抚对象527人;二是农村“五保”老人449人;三是城乡低保老人中的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人员486人;四是城镇“三无”老人35人;五是计生特扶老人61人。按区域分,办事处1040人,镇1228人。按户口性质分,城镇户口85人,农业户口2183人。

二、全市养老现状及利弊分析

我市目前着力整合社区资源、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着力建成以市办中心敬老院为引领、镇(办)中心敬老院为支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主体、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民办养老机构为拓展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有市办中心敬老院1处、镇(办)中心敬老院11处、民办养老机构5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7处,养老互助点20处,主要为城乡困难老人,如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城乡低保中的高龄独居等五类人群提供养老服务。

(一)市办中心敬老院建设情况

市办中心敬老院是我市2013年的“政府实事”工程,同年列入青岛市政府对我市的考核项目之一。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372.46平方米,床位512张, 201210月开始运营,,现已入住92位老人;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已经完成,正进行内外部装修,预计今年10月全面运营。工程全部完工后,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总床位1112张,主要面向城区“三无老人”、高龄低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和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也向社会提供高档次、居家式的养老服务,将成为一所集孤老供养、优抚保障、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福利机构。

(二)镇(办)中心敬老院建设情况

我市现有镇(办)中心敬老院11处(含马店、杜村两处分院),总占地面积9.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7万平方米,床位1658张。除阜安、三里河、中云外,其他镇(办)至少建有一处敬老院。目前,已入住五保供养对象748人。2013年为加快镇(办)中心敬老院建设,市财政投入300余万元对各镇(办)中心敬老院设施、设备、管理进行了提档升级(即“三提升”),提升了敬老院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目前各镇(办)中心敬老院已基本满足辖区内五保老人的养老需求,正逐步扩大服务群体,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转型。

(三)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情况

我市有民办养老机构5家,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总床位820张,护理人员46人,持证上岗率78%,目前入住老人333人。民办养老机能在老年人健康护理上提供保障,还能为生活无法自理、需长期照料的高龄老人服务,是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拓展。

上述17家养老机构设施较为齐全,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对生活无法自理、需长期照料的高龄老人作用更为突出,能在老年人健康护理上提供保障,减轻了子女们的护理压力;但养老机构远离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封闭式管理给老年人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调研组在市郊、东部、西南部的6个村和城区的2个居委会的3196名老年人进行的养老需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按照服务标准发放现金补贴,这也社会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情况

我市已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7处,占地面积14.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床位1061张,覆盖村(居)235处,目前日均活动人数1324人,为192名高龄失能、半失能低保老人免费提供午餐。拟于今年底前新建日间照料中心52处,预计为394名失能、962名半失能低保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46980岁以上低保失能、半失能和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如下表);建立养老互助点20处,日均服务人数2100余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主要设在社区中心村,以村委、学校、卫生室旧房为场所,为社区中心村困难老人免费提供午餐,并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健身、娱乐、休息等公共服务,特别是大部分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相邻,可充分发挥医养结合的优势;互助站点主要由村中威望高、号召力强的老年人以自住房屋为场所,按就近、自愿、互帮互助、相互照顾的原则,向村内老年人群体免费提供聊天、打牌、听戏等服务;上门服务主要由专业社会组织以分类别分层次服务方式,即根据老人的家庭收入、健康等情况确定无偿和有偿的服务方式确:失能和半失能的低保老人,以代币券形式享受由政府购买的服务,即无偿服务;其他老年人享受服务需要自费,即有偿服务。这样既让老年人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并享受社区的各项专业化服务,使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但目前社会各界缺乏普遍的认知,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和人员,没有统一标准的设施和完善的制度保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支持。

三、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由于居家养老能实现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具有成本最低、覆盖面最广、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对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建议:一是结合我市开展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将养老服务机构用房(日间照料中心)与医院、学校等社区配套设施作为同等重要项目,要求列入社区配套用房;对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建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整合、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根据社区老人的实际情况设立居家养老互助点,配合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工作。二是建立财政补贴制度,对验收合格的日间照料中心和规范运行的互助点给予一定运营补助,从而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培植、扶持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并发展壮大,整合医疗、家政等资源,不断提高专业水准,服务质量和效益,打造服务品牌,并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协助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互助点开展养老服务。

(二)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作用,提升发展。镇办中心敬老院是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大部分中心敬老院存在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服务档次低的问题。因此建议:一是实施镇办中心敬老院设施、设备、管理提升工程,对墙体、门窗等硬件升级,配备心电图、血糖仪、音响等检查、娱乐设备,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敬老院的吸引力。二是逐步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低保、孤儿、流浪乞讨等困难群体,实现镇办养老机构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转变。三是探索镇级卫生机构与镇办中心敬老院联合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进一步提高养护水平。

 

 

 



本文编号:18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8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