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论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22-08-06 16:36
  中国农村村委会选举是农村新型治理模式——村民自治启动的重要标志,也是村民自治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村委会选举已经成为中国民主程度最高的一种选举形式。而村委会选举制度是规范村委会选举的规则和原则的总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选举方式、选民资格、候选人提名权、选举过程、选举监督与选举救济。村委会选举制度是国家选举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基石。村委会选举制度的目的在于使村民选举村委会成员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村民也可以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行使民主权利。文章以“正当性”和“可行性”作为评价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标准,研究村委会选举制度就是要力求找到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我国现行村委会选举制度是在村委会选举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而形成的。它是有关村委会选举的规范、原则的集合体,它在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村委会选举实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村委会选举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而导致的选举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选民登记、候选人资格认定、村民民主权利救济等方面的问...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基础理论
    1.1 村委会选举制度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表现形式
        1.1.1 村委会选举制度是国家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村委会选举制度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基石
    1.2 评价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标准
        1.2.1 “正当性”是评价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首要标准
        1.2.2 “可行性”是评价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重要标准
    1.3 村委会选举制度确立的基本选举原则
        1.3.1 普遍选举权原则
        1.3.2 平等选举权原则
        1.3.3 直接选举原则
        1.3.4 差额选举原则
        1.3.5 公开原则
第二章 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2.1 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发展
        2.1.1 1980年—1987年:萌芽时期
        2.1.2 1988年—1998年:试行时期
        2.1.3 1998年—今:发展时期
    2.2 我国现行村委会选举制度在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方面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难局及其制度成因
    3.1 选举难局
    3.2 选举难局的制度成因分析
        3.2.1 “法的正当性”的缺失
        3.2.2 制度体系内外不统一
        3.2.3 选举程序的民主程度不高
        3.2.4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3.2.5 缺乏对村民选举权利的救济机制
第四章 完善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思考
    4.1 制定专门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4.2 规范、统一村委会选举程序
        4.2.1 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
        4.2.2 完善竞选机制
        4.2.3 设计更加科学的投票办法
        4.2.4 完善罢免、补选、辞职程序
    4.3 建立、健全村委会选举的监督救济机制
        4.3.1 村委会选举的诉讼救济
        4.3.2 村委会选举的行政复议救济
        4.3.3 村委会选举的行政处分救济
        4.3.4 村委会选举的信访救济
        4.3.5 村委会选举的人大监督救济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完善村民选举资格制度的若干思考[J]. 吴兴国.  人大研究. 2004(06)
[2]关于村委会选举选民登记的几个法律问题——对省级村委会选举法规一个方面内容的比较与评析[J]. 唐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
[3]论村委会选举中的违法行政行为及其法律规制——兼谈农民选举权利保障与救济[J]. 刘志鹏.  中国农村观察. 2004(01)
[4]完善村委会选举立法的建议[J]. 石经海.  法学杂志. 2003(04)
[5]城市民工:村委会选举的盲点[J]. 涂用凯,唐鸣.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3(01)
[6]贿选现象与选举制度改革[J]. 王礼鑫.  战略与管理. 2002(04)
[7]村民自治的绩效评估[J]. 刘金海.  社会主义研究. 2000(02)



本文编号:3669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669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