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4 18:08
  我国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社会成就,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模式。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彰显的尤为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情况严重,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干旱、洪涝、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既要加速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同时还要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虽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对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大的保障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均以宏观规范为主,微观规范为辅,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规定并不详尽,特别是对于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缺乏指导性规定,使得民族地...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含义
        一、生态环境的含义
        二、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含义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价值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价值
        二、秩序价值
        三、效益价值
        四、自由价值
        五、安全价值
第二章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取得的成就
        一、民族地区制定的自治条例
        二、民族地区制定的单行条例
        三、民族地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二节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原有条例法规的立法理念落后
        二、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不健全
        三、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特色不足
        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积极性不高
        五、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实效偏低
第三章 完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 完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必要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需求
        四、推动公众参与的有效形式
    第二节 完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紧迫性
        一、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
        二、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沙化、石漠化情况严重
        三、生态系统脆弱、各类自然灾害频发
第四章 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考证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一、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二、德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三、日本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四、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五、浙江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立法对民族地区的立法启示
        一、坚持生态优先应贯穿到立法的全过程
        二、尽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三、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实效
第五章 完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快转变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理念
        一、强化保护优先理念
        二、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二节 加快健全完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一、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立法的修改与废止
        二、尽快填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空白
    第三节 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特色
        一、结合民族地区习惯进行立法
        二、加大立法变通权的行使力度
    第四节 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立法
        一、民主确定立法项目
        二、完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
    第五节 切实增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实效
        一、发挥民族地区人大立法主导作用
        二、改进立法起草机制
        三、完善立法审议机制
        四、积极推进立法后评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63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863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7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